鲍鹏山
有一次,孔子和几个弟子在一起闲聊。大约孔老师最近心情有点压抑,他要同学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和追求。
子路同学首先抢着表白:假如有一个国家,外面强敌入侵,内部饥荒连年,我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将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只要三年,就可以重建人们的勇气和信心,还能教会他们文明礼貌。
孔子给他一个含蓄的哂笑。
善于察言观色的冉求同学看出了老师哂笑的内涵——子路兄太自负了。当老师点到他的名字时,他站起来,有点惊慌失措:如果给我一个方圆六七十里——他看看老师——那就五六十里吧,这样的小乡,我可以负责一个乡的财政,三年以后,让人们富起来。至于精神文明这样伟大的事业,让高人来吧。
公西华年龄最小,刚入门,资历最浅。轮到他了,他期期艾艾地说,他正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苦背各类礼仪制度,争取将来在人们祭祀天地祖先或诸侯会盟之时,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有一个人,在师兄弟和老师谈论如此严肃的话题时,他却一直在旁边鼓瑟。瑟声泠然而悠扬,他也悠然而自得,好像旁边没人,又好像在为他们做背景音乐。
什么高人,如此超然?
他就是曾点,大名人曾参的父亲。
别人说完,轮到他了。
他站起来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没得说。
孔老师坚持:不一样就不一样,志向哪能一样。他们说他们的,你说你的。
于是,曾点说了以下一番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段话,有人是这样翻译的:
二月过,三月三。
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
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
回来唱个山坡羊。
孔子一听,喟然叹曰:我赞成曾点!
目标远大的子路不明白,踏实苦干的冉求不明白,小心翼翼的公西华也不明白——我们的志向如此崇高,我们的工作如此辛苦,我们的担当如此沉重,而曾点,他说的,不就是放长假休闲嘛!为什么,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我试着替孔子回答:因为,在大家都紧张的时候,曾点知道放松;在大家都浮躁的时候,曾点如此淡定;在大家都功利的时候,曾点能够超脱;在大家都负重的时候,曾点知道放下。
有时候,智慧就是:逆向而行。风景殊自不同。
适用主题:
不畏世俗,敢于逆流;关注当下;用心生活;独属于自己的风采……
文本解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吳正兵
角度一:子路目标远大,冉求踏实苦干,公西华小心翼翼,各有千秋却大同小异,唯有曾点惬意悠然。我们固然需要敢于人先的决心,有时候也需要敢于人后的勇气。
角度二:拯救国家、教化百姓、光复礼乐的确是宏图伟业,值得钦佩。但过好自己的生活未必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平淡而惬意是一种智慧,有时,我们需要适当给自己放个假,不辜负春光,不辜负生活的美意。
角度三:曾点的心理状态、言行举止与大家相反——大家正襟危坐,他悠然鼓瑟;大家兢兢业业,他惬意放松;大家有近忧、思远虑,他及时行乐不负春光。这是逆行的智慧,逆行并不是走相反的道路,而是走不一样的道路,无论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都能走出独属于自己的风采。
这则材料中不存在正面反面的对比,子路、冉求、公西华和曾点的差别在于思想的参差,没有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切忌“褒一贬三”,而是应该从材料中准确地提取出中心思想。
学生运用示例
普里尼说过,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记起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目标。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能适时想起最初的理想和道路,而非随波逐流;保持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心怀宏伟志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淡泊、宁静方可明志、致远,子路、冉求、公西华在面对孔子的提问时,都从国家社会这样的大层面出发,因而就显得曾点愈发与众不同,他坚守自己的初心,坦率表达出真实想法,即使与众人相悖。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改变不了事实,我们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能左右他人的想法,但我们能掌握自己。我们不是为别人而活,也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孔雨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