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威
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交汇之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西柏坡,西扼太行,东接冀中。
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淳朴民风的小村落,曾被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新中国的走来处”。在这里,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诞生了宝贵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在近百年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是,西柏坡精神是在党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主动权的历史条件之下诞生的,是一种主动的自觉与警醒。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历史总是在“兴也勃,亡也忽”的规律中循环,一代名臣魏徵曾在呈给唐太宗的谏疏中感叹,自古以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如何打破这种循环,经受住胜利与执政的考验,成为了我们党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起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便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在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西柏坡精神充分体现了目光远大的胜利者的自觉自律与奋进图强!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民生得到极大改善,我们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我们更要继承和弘扬这宝贵的革命精神。回望历史,它们作为不朽的丰碑,激勵了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振兴祖国而拼搏;放眼当下,它们作为明亮的灯塔,指引着千万怀揣梦想的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原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西柏坡时期是党中央深怀忧患意识、孕育形成“两个务必”等弥足珍贵精神财富的光辉时期。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材料三: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作家莫言”更多的时候已被“诺奖获得者莫言”所代替。这样的经历对于莫言大概也是一种考验,考验他能不能抵抗住喧嚣,保留作为一个作家的自己。在诺奖症候群的压力下,莫言既没有冒进求成,也没有畏缩不前,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路走来。小说集《晚熟的人》见证了一个莫言的隐退,也见证了一个莫言的复出。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将你的感想与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写作指导
这个作文题是多材料作文,由三则材料组成。
材料一是对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两个务必”的评价和解说。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警醒全党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接受考验,鼓舞全党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担当。
材料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君子安详舒泰,但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这是君子和小人在人生修为上的对比。君子之所以“泰而不骄”,是因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人生修为,更是一种价值追求。胸怀大志,处变不惊,泰然自若而无骄矜之气。
材料三中提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生活所经历的重大改变和考验。可以说没有退隐就不会有复出,正是因为有着不骄不躁的态度、甘于沉寂的勇气,才有了小说集《晚熟的人》的诞生。
材料一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核心是什么,材料三承接材料一,阐释了“西柏坡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扬。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西柏坡精神”所蕴含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内涵。而材料二是这种精神的文化印记,也是这种精神在个人人生修为和价值追求方面的拓展。同学们在充分理解“西柏坡精神”内核的基础之上,可以从个人修为、家国情怀、历史的治乱更替等领域,展开思考,写下感悟。
推荐素材
1. 躺在成就上就像行进时躺在雪地里一样危险,昏昏沉沉,在熟睡中死去。——维特根斯坦
2. 好自夸的人没本事, 有本事的人不自夸。——俗语
例文
戒骄戒躁,行稳致远
□浙江省金华市艾青中学 吴贝佳
太行山下西柏坡,一种精神延续至今走向全中国。“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价值永恒地存在着。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助力民族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继承和弘扬不骄不躁的精神乃吾辈之所必须为,只有戒骄戒躁,方能行稳致远。
溯史而观,中国素有不骄不躁的文化传统,成仪态典雅、风节贞峻的姿态。孔子有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即君子安详舒泰,不骄傲凌人。从中可以参视孔子的人生修为所在——有所成就却不自矜功伐,有所取得也无骄无躁。“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圣贤。”此为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写的一副对联。我以为“大事”也可解释为行有所成后的赞誉,而假使心怀静气,便得以跳出这暂时的“天鹅绒之监狱”。易得之,以不骄不躁的心性,方可立繁华,成伟业,行至远。
谭嗣同有警言:学人一骄则不能为学。骄躁的傲态,滞己脚步,固己身形,缚己发展。骄躁滋生,个人就难以潜心研究学问,骄躁的脾性对于学者而言乃大忌。于个人如此,对国家亦然。秦始皇“日益骄固”,终究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帝国破灭。亡国之痛归根到底源自君主内里骄躁,一如厝火积薪,终成燎原之势。放眼世界,欧洲文明曾在十九世纪发展极盛,骄躁如当时欧洲的年轻一代,所思即如茨威格在最后的书中哀叹的一般“骄傲地以为就算是偶尔有点社会的倒退只是暂时的,他们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欧洲”。可以断论,古代封建皇朝的轰然崩塌,抑或近现代欧洲文明的迷失癫狂,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力证了骄躁之害。
骄躁之气,是个人超越自身客观价值的内心虚构,妄以为巨人,实则不过是为急流裹挟,不见水下暗礁——略达高度便自鸣得意,小有成就便自视甚高。究其根本,在于个人内里浮躁,缺乏远见:当自身未得外界肯定时,往往怨天尤人;而获到一定赞誉后,又不见山外青山。老舍笔下曾形容这些人,眼小如豆,心小如鼠,自己这条轻舟,虽已过重山,瞥见胜景,然不知过后更有山万重,远处另有一片天。当然,骄躁之气也可能是一种很不自信的扭曲呈现,他们怀疑自身是否有走得更远的能力,出于顺应心理安全感的补偿需要,便只好对着自己开辟的“弹丸之地”称颂不已。除了个人因素,社会价值导向亦有煽风点火之效。“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个时代整体价值取向的迷失,也会像洪水淹没大地,在有形或无形之中驱赶着人们浑噩向前,已入危境而浑然不知。
试观今日之社会,在我看来,强调“不骄不躁”的西柏坡精神无疑有着更为显著的现实意义。《旧金山纪事报》曾讽刺地指出“这是一个朝着微波炉大吼大叫,仍嫌它速度太慢的时代”,社会发展趋快,人们耐性不再。当浮躁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社会中便充斥着享乐主义的铁杆拥趸;当因暂得的掌声而自鸣得意时,人们也会被骄躁奴役,被骄躁谋杀。
托克维尔曾感叹: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其实,西柏坡精神就是照亮未来的那盏明灯。明确西柏坡精神之珍贵,方可筑建当下,昭示未来。有道是,戒骄戒躁,行稳致远。
评点:文章以“西柏坡精神”“承接过去”“连接未来”引入论题,提出“戒骄戒躁,方能行稳致远”的观点。然后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不骄不躁的心性,方可立繁华,成伟业,行至远”,突出论点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文章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存有骄躁之气的原因。最后立足现实,强调明了西柏坡精神的珍贵之处才能更好地筑建当下,昭示未来,突出了观点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论点鲜明,思维严密,论据丰富,论证有力,可圈可点之处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