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從規模上講,中國共產黨絕對是世界最大的政黨,9000多萬黨員,全世界所有政黨加起來也沒中國共產黨大。不但規模大,歷史悠久,一百年了,絕對是老資格,是經過歷史考驗、檢驗,走出一條成功道路的社會主義大黨。
年輕人須熟悉共產黨奮鬥史
我們國家國情比較複雜,現在年輕人提起來好象什麼都順順當當,不說近百年,就從建國後這70多年歷史切入,有很多深刻的經驗、啟示和領域值得我們總結和銘記。
從建黨初期到建國前,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和反復,新中國成立後依然也有一些起伏,但總的看,能夠走完100年建黨歷史的大黨在國際上還沒有聽說過。所以中國共產黨可以講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成功走過100年的社會主義大黨。
我們國家大、人口眾多、國情復雜,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共產黨引領國家能夠走到今天,跨入世界一流大國、強國,成績來之不易。過去我們總擔心中國由窮變富,由弱變強這條路怎麼走,今年是建黨100年這個關鍵節點的年份,應該對中國共產黨給予充分肯定。雖然這條路走的很艱難,充滿了曲折和復雜的鬥爭,幾代人為此付出重大的犧牲,但今天在全世界可以講中國共產黨是碩果僅存的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黨,能見證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當代的中國人應該感到很幸運、很幸福。
對共產黨這一段歷史,現在年輕人因為沒有經歷過不知道,就我來講,我是出生在日偽侵佔下的東三省偽滿州國,當過亡國奴。以後又見證了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全過程都經歷過,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人。自上世紀20年代起,面對舊中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和低起點,共產黨經歷這麼多年的開拓、奮鬥、創新,1949年成功奪取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一個不掌握政權的政黨變為大國執政的大黨,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第一個標志性成果。
第二次轉變,是建國後幾十年的發展建設,尤其是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老練,中國如此復雜的國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重若輕,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事情都得到妥善安排和解決,這絕對是難能可貴、匪夷所思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那樣一個落後、保守的社會環境下,要解決當時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挨餓問題、填飽肚子問題是最為現實的困難。在那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始起步,走到今天實現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實實在在、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對可以說是輝煌的100年。
作為新中國全過程的歷史見證人,看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70多年艱苦奮鬥,到現在為止,在國際上可以和美國並駕齊驅,有點經濟學頭腦的人,從數字上可以判斷,按現在這個速度發展,中國的GDP五到十年就可以超越美國,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和變化。
這對一出生就面對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的年輕人來講,對這一成果的取得容易產生想當然、簡單化、表面化的認知。所以,應該通過適當的普及、教育、宣傳、推介,讓我們當今的年輕一代知道,我們今天的發展成果是怎麼來的,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給的,是依靠國人聰明才智、艱苦奮斗,一步一步咬緊牙關干出來的。
要懂得這段歷史,不懂這段歷史,就很難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有深層的理解。另外從發展效益來判斷,也必然受到相當程度的摯肘。因為沒有瞭解自己的來路、沒有放開眼界瞭解今天成果取得的艱辛、奮鬥、創新歷程,就容易束縛著自己的手腳,失去繼續奮鬥的方向。
現在加強對年輕人的教育培養還要下多點功夫。培養接班人這個口號大家都會講,年輕人要學歷史,懂得自己的使命、自己的承擔,否則再好的環境也沒有用。通常講富不過二代,富不過三代,為什麼?一開始就享受太好的物質生活,就會讓其失去奮鬥的動力,這是歷史的教訓。
官員必須補上歷史課,
增強使命感
現在我們政府的官員包括高層官員,應該帶頭補上歷史課,不要以為我是高官,我依法施政,這是法律給我的權力,覺得順理成章就能管理好社會,遠不是這麼回事。政府官員也好、方方面面的管理者也好,都要補好歷史課,特別是當代澳門回歸這段歷史進程,必須通過瞭解、熟悉歷史,才能在新的形勢下清楚自己的使命和社會責任及擔當。
遠的不說,這70多年我們為什麼有些反復,哪些是積極的或者經驗我們要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哪些是走過的彎路,交了學費的。我們不要盲目地認為交了學費是必然的、無所謂,家大業大交點學費無所謂,這種心態要不得。
正確認識“一國兩制”內涵
“一國兩制”本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國兩制”不是脫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母體,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事情。“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重大的理論貢獻。19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開辟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起點。這一過程經歷多次的爭論,有些人認為講不講都可有可無,這是不行的。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過全面檢驗,已經站穩歷史陣腳,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100年非常輝煌,許多先烈為此付出了生命,現在面對已到來的第二個100年的歷史征程,歷史使命依然非常艱巨。我們整個國家如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一步走好下一步,必須認真思考和做好提前準備。
對澳門來講,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組成部分“一國兩制”這一理念有效地貫徹實施。我們講“一國兩制”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有效地改造、利用原有的社會基礎,包括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哪些同我們國家基本國策相符合的要堅持;哪些不同有著墨的可適當保持差異性,這是對澳門特殊的歷史背景採取的靈活管制舉措。
現在一些人還是很不理解,認為澳門回歸了還保持原來那一套,算什麼回歸。從理論上甚至是實踐上都有很多的看法,但這個問題通過適當的宣傳是不難解決的。因為我們回歸以後是在原來的起點上,來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的建設事業,原來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可以利用的,當然要充分利用。尤其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國策的指引,“一國兩制”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是分離脫節的關係。
澳門特區在“一國兩制”政策指導下的發展實際與國家大同小異,這個小異中的優點如何充分把它發揮出來,不僅澳門本身受益,全國也可以受益。“一國兩制”開辟的是一個成功之路,也是一個創新之路。我們不是消極的改朝換代,而是實事求是,力求把積極有益的可以利用的基礎合理的安排,讓其物盡其用,物善其用,讓舊社會的一些合理因素為新社會改善和使用。“一國兩制”可取就可取在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項方針政策,它是在原來基礎上,從現實出發提出的這麼一個新的政策指引。
“一國兩制”在澳門是成功的
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這二十多年,無論從政治、經濟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可稱為是澳門特色的成功發展之路,可以引以為榮,可以大講特講。但另一方面,澳門可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比如澳門這種相對保守的思維,我時常會提出澳門應該建立“雙強社會”,強政府、強社會。光政府強不行,光社會強也不行,這個"雙強"怎麼建設,要靠政府從政策上引導,政府在這方面沒有現成飯可吃。
走好澳門“一國兩制”的發展之路,現在已經有不錯的起點,但可以拓展的空間、有待完善的空間依然不小。在今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這個時間節點上,首先認知要到位,不能講空話,放空炮。澳門有很多優勢,但優勢和優勢如何很好的發揮這兩者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優勢不能得到發揮也就不再成為優勢。
首先對現實認知的不到位,或者是缺位,對今後“一國兩制”的實踐會是巨大的妨害。不能用消極的、自然而然的這種心態指導“一國兩制”實踐。“一國兩制”是個新鮮事物,是一個創新的理念,需要用創新的思維、正確而積極的態度去在實踐中探索、充實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但必須克服重復口號、空喊口號,滿足簡單化表面化的行為。
澳門回歸祖國20多年,宏觀的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微觀的講待發展的空間還是不小的。特別是今年7月1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個100年,我們怎麼樣正確的總結第一個100年中國共產黨改寫中國現代史的成功經驗,更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深刻的思考社會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把第二個100年走好。
第一個100年我們走的轟轟烈烈,正如毛主席所說,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現在歷經70多年的建設,可以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的第二步,下面應該是萬里長征的第三步、第四步,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的發展進程沒有止境,永遠不能封頂。對階段性的成果我們進行總結思考,第一個100年已經載入史冊,關鍵是第二個100年怎麼走好,這是中華民族當前應該重點思考的課題。
探索“一國兩制”永遠在路上
澳門在正確的認識“一國兩制”、正確的把握“一國兩制”、正確的實踐“一國兩制”這些核心問題上,基本是成功的。但在中國共產黨即將開始的第二個100年,澳門的路不敢說輕松,甚至是更加艱巨,骨頭更難啃。
通過總結共產黨走過的100年,我們應該信心更強、更堅定。防止認知的表面化、簡單化,這是澳門下一步貫徹實施“一國兩制”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不明智,陷入簡單化、表面化這樣一種認知,這是對歷史的誤判,消極作用絕對不能低估。
“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有待完善的消極方面也好、瓶頸問題也好,首先是對什麼是“一國兩制”,澳門為什麼要實行“一國兩制”這些規律的認知、判斷不能停留在表面化、簡單化這樣一個階段。要進一步深化認知,拓展認知的長度、廣度和深度。這樣一些要求對政府的高層、媒體、學術團體、社會組織都是一個現實問題和形勢發展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建立一套系統的培訓機制,政府官員上任的第一課就應該要培訓,而且要反復培訓,不培訓權力就掌握不好,這個權哪來的,如何運用好這個權,不能延誤歷史機遇。
政府和社會如何打成一片,形成合力,實現“兩強”社會,實現合二為一是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這一年多的疫情過程中,澳門政府的官員可以說積極努力地在應對,也拿出了政府充盈的財政儲備進行一定的社會補貼,幫助失業的社會弱勢等群體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違反社會價值規律的操作和做法,同樣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政府在對澳門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和佈局方面還是存在不足的方面,這方面亟待加強。政府還要破除“官本位”思想,要建立起“民本位”的執政理念,不但要樹立起這個意識,還要付諸實際行動。
國家最高層經常會請專家、教授進行專題培訓和學習,特區政府高層同樣應該進行學習和培訓,提升自身認知能力和執政水準。
澳門前20年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一國兩制”取得了基本的成功,我們能不能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做的好的要發揚光大,本應做好沒有做好的、浪費的空間我們應該怎麼樣盡快地填補起來。
澳門的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的大頭,其在未來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不可取代的。對博彩的話題沒必要回避,博彩中消極的東西要盡量縮小到最小範圍,可取的東西是可以挖掘和充分發揮的。
融入國家發展須放開眼界
政府要學會用好手中的權力,發揮“民智”的作用管理社會、發展經濟。我們的一些政府官員習慣於跟風喊口號,但光喊口號落實不了“一國兩制”,有些口號是有積極性的,有些口號有時間性和階段性。粵港澳大灣區已提出多年,但什麼是大灣區,大灣區的模式和概念我們還是沒有完全搞清楚,大灣區也不只是紐約、舊金山、東京,倫敦、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屬不屬於灣區經濟,我們必須放開眼界,不能把問題看的簡單化、局限化。
香港、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如何真正融入實現一體化發展,這個問題還有待探討。灣區實際現在還處在一個缺位狀態,香港、澳門的參與還多半停留在口號階段,缺乏有效的數據和檢驗。
從國家發展大局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都會有效,不會輕易改變,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間“一國兩制”佔什麼位置,這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內地和澳門本身都有認知上升的空間。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參與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內地和澳門都必須牢固樹立平等互助理念,平等互利原則,誰都不應該居高臨下的去看問題,要有商有量的共同開發,參與多少分享多少。橫琴是廣東省所屬重要自貿片區,使命是為澳門多元發展提供空間,與澳門開展深度合作,共商共管共建是核心指導思想。
粵澳合作必須樹立正確理念,哪一方都不能以多撈多佔、站在別人頭上的思想指導工作。澳門要積極參與橫琴的開發,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要切合實際地與廣東、珠海橫琴開展平等互利的合作。
澳門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享受著國家“一國兩制”的政策優勢,但不能光想著靠中央政策的扶持過日子,還要靠你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想奮鬥還想多吃多得這種思維要不得。
中國進入第二個100年發展之路,擁有一定物質基礎的澳門不能以為未來的路會很順利,依然會很艱巨,還要奮鬥,還要吃苦,沒有這樣的精神準備,第二個100年的路就走不好。
現在我們是世界大國,但是大國之間的國際競爭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澳門“一國兩制”的實踐只經過20多年,如果這一政策的執行繼續正確有效,國家會從政策方面繼續支持澳門向前發展。
我們要堅守第一個100年奠定的基礎,對第二個100年作出正確的發展判斷。未來的路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和物力。現代社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進步的臺階提高了,我們有條件做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趕超世界先進國家和水準,前進發展的路永無止境。
“七一”是全民同歡同樂的重大節日,這100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後推動中國進入世界前列。進入第二個100年我們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新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探索的標志。趕上這個時代的人都是歷史的幸運者,我們要感謝中國共產黨,感謝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
澳門“一國兩制”作為馬克思主議發展史上新的理論成果、新發展階段東方化中國化的成功標志,肩負著繼續探索發展的使命。澳門作為這樣一塊熱土,應該與全國人民一道樹立起更強的民族自信,更充沛的奮鬥精神,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承擔起歷史的使命,克盡自己一份歷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