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珺
西部新发展必然是不同于东中部的差异化定位。为推动西部地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结合当地特征和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拉长长板、补足短板,实现不同于东中部的新发展。
第一,补足国内大循环的薄弱点,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塑造新增长极。一是加速融入国内大循环,结合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方向,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破除资源流动障碍,加快供给端错位竞争,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东、西部区域市场互相循环起来。二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内需潜力,让人们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塑造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但是真正驱动经济发展的仍然是需求。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都会比较高。因此,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创造有效需求,通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
第二,点燃国际大循环的新动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一是加快对外开放,不断织细织密海、陆、空等物流大通道网络,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强化与内陆和欧亚大陆的经贸链接。二是通过双向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外资加大对西部地区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投资,借助外部技术和资金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西部地区通过后发优势,加速技术进步,逐步实现技术梯度与区域速度的有效嵌合。
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經很难区分国内还是国际产业。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借助网络经济瞬间成为国际企业,比如一些国内小吃,借助互联网瞬间就变成了国际化的品牌。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一只眼睛盯紧国际市场,不能简单地只看区域市场、国内市场。
第三,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加快西部都市圈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城市方面,加快西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建设,结合当地实际锻造现代产业集群,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整体城市群水平。乡村方面,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助推城乡协调和良性循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互补、市场沟通、社会福利和发展机会的均等化。
例如,借助“西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探索农民进城落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经验,并复制推广。要有效识别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潜力。
第四,争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抢跑者,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ESG已经不再仅是体现发展成色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近日,荷兰法院裁定,石油巨头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必须在2030年之前将碳排放量从2019年的水平减少45%,并裁定认为目前的减排计划不够具体。这意味着未来ESG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指标可能成为强制性约束,会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而不再仅是发展问题。在全面的指标体系和计量体系下,企业试图“漂绿”(green wash,指企业虚假的环保宣传)的行为已经行不通。西部地区要走环境、经济的双轨道路,就决不能放松对ESG的关注。(摘编自IMI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