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9点,早高峰的天府大道上,繁忙的车流中不乏绿色车牌的汽车,这一亮眼颜色,是城市给予新能源车特有的标识。
路旁的天府新城会议中心里,成都市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座谈会正在举行。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与21家成都新能源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座谈。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机遇下,新能源产业于企业和城市而言,是一条充满机遇的“史诗级”赛道。
而这场城市与企业面对面的座谈,也是为了取得双赢的结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每个问题都要逐一解决
座谈会上,21家企业都进行了发言。资金、人才、政策、资源对接等,是企业关心的“大事”。
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正处于扩张规模阶段,急需高端人才。成都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也提到,当前最要紧的是,想方设法留住关键人才。这些关于“人才”的大事当即被人才办接收,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企业一对一沟通,解决问题。
中威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更关注政策的牵引效应。前者希望政府能提供技术研发平台、創新项目等资源的推介,后者期待成都加大对先进核能的研发和技术支持,加速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每家企业提出的问题,都形成了一张清单,并明确了牵头解决的政府部门。每个问题都将进行逐一研究、逐一解决、逐一答复,并定期督查解决情况。
“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可以在发现问题中找准重点,也可以在解决问题中推动发展。”王凤朝表示,成都将一如既往地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一方面,积极保障新能源企业要素需求,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光伏(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奖补政策落地实施。
把握“史诗级”赛道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光伏、锂电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氢能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第4位……近年来,成都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近15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2.3亿元。在新能源重点企业的有力支撑下,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场座谈会的21家新能源企业,几乎囊括了新能源全产业链,既有核能及分布式能源、氢能、光伏、风电等产业前端,也有动力电池及储能、节能、新能源汽车等后端企业,以及充电桩、换电企业。
王凤朝表示,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必将推动加快构建以光能、风能、氢能、核能等绿色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体系,新能源产业将衍生出多领域多样化投资机遇,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史诗级”赛道。
共同做大新能源产业
“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王凤朝表示,企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希望企业家们坚定信心决心,扎根成都、融入成都,持续深化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推动企业与城市共兴共荣、共创共赢。
在共同做大新能源产业时,城市和企业要先共同做好几件事——
共同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聚焦重点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完善强化供给、需求、投资等全产业链;加快推动关联企业成链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配套率、行业聚合力;紧抓能源变革机遇,着力布局光伏、氢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形成千亿产业,甚至突破万亿市场。
共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持续跟踪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产业空白和技术短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制定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提升产业标准话语权,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项目和企业的融资、贷款补贴力度,发挥科创投等资本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优秀成果推广应用。
共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光伏产业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推动新能源、氢能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融合创新能力;推动氢能与光伏产业融合发展,在兄弟市州建立光电制氢站,积极探索完善光分解制氢技术和产业化应用。
共同打造新能源应用场景:持续创造新能源应用场景,开展更多试点示范;扩大新能源(氢能)公交车、工程车等示范应用范围,加大充电(加氢)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加大新能源产业应用示范,大力推广“成都造”新能源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