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1-07-30 13:35岑禾睿
产城 2021年6期
关键词:消费中心建设

岑禾睿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视为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要义之一,我国已有20座以上城市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或2035年之前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在位置遍及各个地域;但提振城市消费需要理性和耐心,应确立具有在地特色的城市消费文化,挖掘城市消费的可持续增长源,以正确的方式维持消费引擎,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城市文化个性辐射能力。

不止消费升级,而是消费分级

有专家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满足诸多支撑条件,比如是全球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充分融合发展的典型城市,全球的旅游、商务、会务中心城市,全球高度开放性城市,全球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拥有全球领先的持续性高品质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支撑体系,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等。这事实上非常考验城市的基础条件,也因此有了“经济总量越高的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优势越突出”的说法。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1981亿元,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靠前的10大城市社销规模都非常庞大,其中上海社销零售总额达15932.5亿元,北京与重庆同超万亿,其他诸城多在6000亿上下,这些城市也均提出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计划。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要达到的一定条件与标准是,“交通高度发达,能便捷联通国内外主要城市,这其中包括网络便利、信息沟通便捷;优质商品和知名品牌的供给能力强大,应是物流中心、分拨中心和消费品中心;最后要保障服务质量。”这也是“消费升级”被提出后“消费分级”的自然表现,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始终在变化中。《2020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9.32分,在三个一级指标中,“消费供给”得分最高,为81.36分;“消费环境”得分居中,为80.62分;“消费维权”得分连续四年垫底,本次为74.70分。可见,消费意愿、消费目的、消费体验更直观地体现人们幸福感的含金量,也是促进城市消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简言之就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正在发生的既不是消费升级,也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分级。

如何在新消费的新蓝海里泛舟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提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可集中于三个方向,“通过强化城市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与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质消费品供给,吸引国际游客;通过发展首店经济、夜間经济,通过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更多国内消费者;通过增加国际一线消费品进口量,推动境外奢侈品消费回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则指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三大认知偏差,“简单地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际品牌产品的国内集中消费地,而忽略了本地本土企业设计、创造和制造全球高质量品牌产品的能力在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重要地位。片面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只是消费方面的问题,这应该是国家层面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高度发达现代城市文明、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问题。认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无需遵循国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发展规律,可以跨越式地一步发展到位。”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信息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参与服务、消费者需求与服务供给交互的时间、地点、方式、过程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国人的消费形式,已从计划消费、自由选购、品质消费到个性消费等不断迭变,复合、跨界、混搭……因需求的变化,让消费呈现出无穷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数字化与大数据的盛行更对精准消费、品质消费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唯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才能真正迎来消费的春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要谋篇布局,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新”元素,以新消费孕育新蓝海。当新消费成为扩内需、促发展,稳住消费基本盘的新引擎,聚焦新型消费的新群体成为必然,研究新消费和新消费群体Z世代成为诸多城市的新课题。

消费之城也要避免“千城一面”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需要有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消费流的流通基础;需要有财政、税收、金融、保险、预警、储备等相应的保障条件;需要有相应的营商环境条件。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行举措多因地、因时施策。北京提出以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试点建设“智慧街区”;培育北京“网红打卡地”,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扩容提质会展消费,打响会展消费城市名片等十大专项行动,培育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圳提出建设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引导境外高端消费回流,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探索建设国际免税城等举措,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计划,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则以优化制度供给,促进零售创新;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引领新零售发展趋势;集聚全球消费资源,丰富消费供给;创新商业节庆活动,注重节庆+电商跨时空新商业模式,打造国际消费城市标志性项目;建设高端消费集聚区等举措,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在铸造“千年商都”新名片时,体系化建设消费载体,特色化发掘消费新元素,时尚化引领消费新模式。成都连续多年位列《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新一线城市榜首,不断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创新,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新消费发展,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以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有力推动成都内需潜力稳步释放。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不同城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应具有相应的特色,比如北京可推进王府井商圈“商业+旅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双机场”优势,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推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等,具有北京特色,彰显在地优势。可见,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国际化”,也要有效“本土化”。

猜你喜欢
消费中心建设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