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哲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曾指出,对一个国家而言,假定技术条件、人口素质、人口智商相当,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将成为决定经济创新的关键因素。而未来的国家竞争,将主要在创新领域展开。相比而言,人口大国更易获得规模庞大的市场和人才储备,从而在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于人口与创新的关系,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人口具有规模效应,即人口越多市场越大,创新力越强,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产业上;其次是聚集效应,人口分布越集中,人际交流就越密切、相互学习越方便,因此,城市越大,创新力越强。再次是年龄结构效应。人口日趋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短缺、经济活力下降,从而抑制创新。”
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规模仍然是全球第一,大量劳动力资源让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人口聚集让电商蓬勃发展,而中国高铁和5G之所以发展迅速,也和聚集不无关系;老龄化是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但老龄化也同时倒逼国家和企业更快地创新,德国工业4.0及中国大地的未来工厂正上演着数字化的奇迹。
人口大势影响着产业布局、资本流向以及商业创新。那么,我国在人口方面正在表现出怎样的大势?
人口分布和流向:都市圈经济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的新时代。
中国城市化第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同步,大量农民进城,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一二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同步出现了人口激增,房价普涨,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基本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农村大量房子闲置,甚至土地也出现撂荒情况。
第二阶段的关键词是分化,中国进入数字化时代,人才和产业都出现了马太效应,都市群形成,如京津冀都市群、长三角都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都市群等,未来三四线和县城人口會向一二线城市以及城市群聚集。以前是城乡差距,未来是城市等级的差距。
总体而言,人口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迁移非常明显。
人口和城市发展高度相关,广东为人口净流入第一省,当然也是经济第一省。东北的没落和人口流出密切相关,因为东北近10年流失1101万人,海南有1000万人口,其中东北人大约占100万左右。
杭州、深圳等都处于人口净流入城市前列,这些城市的人口落户政策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他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支出,拉动当地经济。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36%,比全省平均低6.9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13.34个百分点。它还是广东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广东最“青春”的城市、广东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最多的城市。深圳的教育虽然落后,但是依靠人口流入红利,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
未来,随着户口制度改革,人户分离,以及医疗、教育等与户口解绑,租房会逐步取代买房观念,加之交通的不断改善,人的流动性会大大加速,甚至会出现一周在多个城市工作的局面,并且居住和休闲分布在不同区域。人口频繁流动也会带来频繁更换工作的情况,离职率提升,未来数字化时代,协同办公将兴起,合作制也会逐步取代一部分雇佣制。
用户密度越大,基础设施就越完善,同时物流成本、营销成本降低,用户本地化生态越做越大。当今社群经济和分享经济越来越火,原因也大抵如此,用户距离越近,社交关系就越亲密,分享频次就越高,分享成本也就越低,就更容易形成一种线上线下互动的关系。
人口年龄:老龄化经济
2002年,中国64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08%,超过联合国老龄社会判定标准7%的临界点,表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化有几个特点:
规模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长期居于世界第一,此次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比2019年增加101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亿,比2019年增加1460万人。
增速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2000-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7%上升至12.6%,预计2022年超过14%,这意味着我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这一过程仅用22年,远快于更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140年)和瑞典(85年),也快于美国(72年)。
未富先老。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来得太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老龄化通常发生在高收入阶段,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多在2000美元以上,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时多在3万美元以上,但我国该数字分别为约1000美元、1万美元,表明“未富先老”现象在我国表现更为突出。
老龄化会对商业带来哪些影响?
由于寿命延长,延迟退休也是全世界的趋势。如果从2022年起实施延迟退休,每年延迟6个月,按照现行的退休框架(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那么2022年退休年龄将分别是50.5岁、55.5岁和60.5岁。
虽然寿命增长了,但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或三高状态,加之老人有了更多的收入保障,衍生的行业也非常多,比如健康医药、健康养生、绿色食品、护理、理财、旅游、殡葬业等。
年轻时赚钱,年老时花钱。一方面,老龄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储蓄率持续下降,而储蓄率下降对消费乃至金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老人的消费能力和欲望降低,犹如现在的日本,进入了一个低欲望社会。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人口老化带来的品牌老化、企业老化。很多老字号为什么没落?就是因为原有消费人群老了,而新的人群还没培养起来。所以,做百年企业就要注意人口陷阱,让用户年轻化,同时关注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企業除了让用户年轻化,还要让员工年轻化,尤其是创新驱动的公司。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普遍在35岁左右,一旦过了35岁,就会感到深深的危机。所以在年龄这个层面,有心理年龄、身体年龄和实际年龄,它影响着员工状态和企业发展。
人口低生育:家庭微小化、用户个性化
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带来的二胎出生人口的增长,也就是很多人预测的第四波婴儿潮,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如潮般夸张的人口增长。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当然也有些身体方面的因素。
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的是结婚率走低而离婚率走高。从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下降为927.33万对,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813.1万对,同比下降12.2%,再创新低。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全国离婚率一直在上升,多年来居高不下。2019年的离婚人数达到470.06万对。尽管2020年下降为373万对,却有着由于疫情的原因造成数据的不稳定。国内的离婚率已高达43%,一线城市就更高了。
这些会对商业产生哪些影响?
家庭微小化。低生育率将会冲击很多社会传统,比如家庭观念淡化,出现越来越多的单身、小家庭模式。这类市场已经显现,比如小家庭甚至一人食的小家电兴起,单身公寓崛起,甚至现在还出现了社区共享厨房,因为年轻人很少做饭,外卖几乎占据了日常餐饮。
社群营销和话题内容营销。由于新媒体的崛起,大家的兴趣与价值观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维圈层里,用户个性化加剧,同时孤独感增强。所以,未来的营销除了需要挖掘用户画像的标签数据,还要围绕价值观构建新的用户社群,满足用户的情感社交需求。
优育。数据显示,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拥有大学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人口为2.183亿人,相当于拥有大学文化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15.4%以上,文盲率减少为2.67%。中国已经从人口红利时代进入到人脑红利时代、工程师红利时代。
低生育率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优育。虽然生得少,但投入得更多,育儿成本大幅提升。在“起跑线”阶段,月嫂、早教、游乐场等机构崛起;在K12阶段,投入比拼就更激烈了,比如动辄上千万元的学区房。这里还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大量奶爸的出现。男人不一定主外,很多儿童用品可能是爸爸包办。比如简爱的“父爱配方”概念,很多针对儿童的品牌也在不断主攻宝爸。
无性别消费趋势。在本次公开的人口数据上,虽然出生人口在性别上没有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但在实际的消费行为上,无性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时尚界到服装、美妆等,都在逐渐掀起“无性别主义”的风潮,打破性别界限、不区分男女款、更随性自由的产品和设计越来越多。
AI加剧人群分化和内卷。如今的孩子和AI社会相伴,借助AI,劳动生产率将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对生育率下滑也不必过多担忧,毕竟中国同样拥有一定的科技优势,可以减轻低生育率带来的压力。不过,有了科技加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会增大,这同样会加剧人群分化和内卷。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如此,比如李佳琦、薇娅等网红一年产出利润超过很多上市公司利润。所以,优秀的公司一直都在拼命挖更优秀的人,从而对其他公司进行降维打击。
宠物经济。低生育率还助推了宠物经济的崛起,大量年轻人养宠物,尤其是独处的人,宠物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最大的趋势就是人口大势。在用户至上的今天,我们需要了解人口大势,在人口集中化、老龄化、低生育等的基础上挖掘用户画像,从属性数据到行为数据到心理数据,让商业更加人性化,形成更多用户资产,以用户驱动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