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历史就在脚下

2021-07-30 12:34赵青新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旅行团西南联大功课

赵青新

杨潇要从长沙走到昆明。

杨潇的计划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重走》是一部融合了历史随笔、旅行文学和田野调查等在内的跨文体著作。杨潇在经年累月的准备里做足了功课,这些功课主要是大量的文献记录、研究类书籍和“联大人”的日记、信札、回忆录等资料,这部近50万字的作品展现了杨潇功课的扎实厚重,各种五花八门的史料被有机地穿插在一起。

这是一趟三千五百里的旅途。杨潇为自己找了许多旅伴,他们是沈从文、穆旦、林徽因、闻一多、李霖灿和湘黔滇旅行团里的其他成员,杨潇称呼他们为“神交的朋友”。杨潇引述他们的见闻是如此的自然,在沅水江畔,在石头城里,在黔滇道上,在杨潇途经的这里与那里,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们曾经也在此走过。

这是一次悲壮的长征,但不是狼狈的逃难。“联大人”的笔下固有很多关于肉身的困乏、境况的窘迫、时局的忧思,以及对沦陷区亲人的挂念等描写,也不乏苦中作乐的玩笑打闹、相携前进的友爱团结,甚或走马观花的游思,湘黔滇旅行团的许多人都试图在路上理解中国,这次旅行尽管是被迫的,不妨也把它当作深入民间、接触百姓的机会吧。所以,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会觅机寻访古寺,沈从文会有意识地观察民风,闻一多会沿途采集民谣,李霖灿后来毕生致力于纳西族文化……师生们写下了很多日记,这些日记不仅为历史提供了见证,也是人生的重要铭记,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每翻阅,就生出自豪与慨叹。

聯大的前身是长沙临大,由抗战爆发后迁至长沙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读书还是打仗?这是个艰难的选择。年轻学子想要报效祖国,纷纷要求学校实施战时教育,而校方当时打算撤退昆明的决定,是让很多人失望的。《重走》写长沙时期,前面几章描述了普遍的“彷徨”心理。所以,徒步长征是一次洗礼,师生们明白了,报国可以有更合适的方式,无谓的牺牲和太大的代价,是不可取的。思想上的认识清楚了,人心就不散,就有凝聚力。

杨潇也找了许多当下的对话者。接待人员提供了地方志等基础文献,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历史性,当地百姓口述了民间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也许荒诞无稽,却有着鲜活的、生蛮的气息,百姓的臧否自有一番民意。另外,还有一位重要的对话者,那就是美国汉学家易社强先生,即《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作者。在杨潇有所迷失时,易社强及时帮助他解惑。易社强点拨了徒步所内涵的从身体到精神的转化,而杨潇想到自己何尝不是如此,用徒步来获得某种惯性,校准生活的指针,重新确认生活的价值。

杨潇的徒步发生在当下,与1937年夏天的那场远行,无法全然符合。但重要的是,杨潇触摸感悟到了跨越时空的心灵脉动,对于当代社会存在的比如乡村“空心化”、刻板的官僚体制、空泛的口号宣传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反思。通过重走,杨潇想起了一些遥远的往事,目睹了记忆的变形,也体察到了它的坚韧。杨潇认识到了生活的偶然性。他说,接受这偶然性,然后去做事,用行动来创造自己,这是值得他长久咀嚼的收获。

猜你喜欢
旅行团西南联大功课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中国第一个民间旅行团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梦想家
纸蜻蜓
放学了等
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