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恺
“十一黄金周”,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选择的旅行形式也各不相同。其实早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就已诞生了第一个民间旅行团体。那么,中国第一个民间旅行团与现在的“驴友团”以及自驾游、背包游有何区别呢?
1915年,在近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上海,孙宗源、姚元干、陈继刚、俞载赓和马剑笙五人,“鉴于沪上烦嚣浮靡,无可作正当之消遣”,于是相商组建旅游小团体。随着五人小团体旅行活动的开展,陆续有许多志同道合者应声加入。他们时不时结伴出游,主要以龙华、南翔、江湾、吴淞等上海周边郊县地区为主。正当结伴出游逐渐发展之时,由于受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響,上海市面也逐渐萧条。后来,五人中的俞载赓去世,陈继刚出国,马剑笙退出,这个小旅行团的活动戛然而止。1921年,随着李南生、徐永祥等人加入之后,旅行团又开始发展起来,人数一跃多至30余人。他们相互约定,每人每月交一元费用,“以为印刷旅行通告之用”,并将旅游的目的地延展至上海之外的地方。
1922年1月,鉴于团体成员数量的迅速扩大,大家认为有必要尽快成立一个组织来加强各项活动的管理。在此背景下,团员们齐聚上海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由全体团员参加的第一次联欢大会,会上拟定了旅行团的章程,设立了通信处,并推举孙宗源为团长。经商议,大家将旅行团定名为“友声旅行团”,寓意旅行是团友们共同的心声。1922年2月,在上海也是园举行了友声旅行团成立纪念大会。1923年7月,友声旅行团开始组织编辑和印发《友声》月刊,用于团友间的相互联系和旅游宣传。1924年5月,在克明路(今上海市虹口区永明路)天寿里,设立了团所办事处,并推选郑经伯、陈节初等37人组成“维持团员”。1925年10月,友声旅行团举办了第一次团员征求大会,吸收新加入团员370余人。此后,陆续举行征求大会十周年纪念会、新入团员欢迎会、定期总会、团员征求会等各种集会,使友声旅行团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团员规模不断增加,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旅行和聚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截止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夕,友声旅行团的各类会员共计5000余人。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上海局势日益紧张,旅行活动已然无法组织,于是旅行团将重点放在了社会救济方面。抗战胜利后,友声旅行团开始恢复团队活动,并组织团员前往杭州以及光复不久的台湾等地开展旅行活动。1947年,随着国民党挑起内战的持续扩大,友声旅行团的活动也一度处于停顿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友声旅行团曾尝试恢复团体组织和旅行活动,但最终未能如愿。
在当时,组织并参与旅行团活动的人,大多都是经济状况良好、闲暇时间相对充裕的城市工商业职员或政府雇员等。友声旅行团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大多就职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等,属于沪上的中产阶级。最早倡议组建友声旅行团的五位发起人中,孙宗源就职于当时的海关统计处,姚元干就职于光华保险公司。后来加入团队的黄绮流就职于行总善后救济总署公路运输总队,其他成员分别来自于新恒运输号、会德丰洋行、申新纺织公司、四达公司、益丰沙带号、工部局工务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等单位。稳定充裕的收入来源和共同的志趣爱好,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旅行活动,团体发展也得到了较为稳固的保障。
友声旅行团团员的招募,主要通过征求大会进行。征求大会具有严格规范的组织体系,并达到一定规模,会期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老团员发展新团员。1925年10月,友声旅行团召开了第一次征求大会,有370余名团员加入;1927年3月举行了第二次征求大会,有750余名团员加入;1928年召开第三次征求大会,又有1940余名团员加入。
每次大会均提前设定要招募的人数,同时在大会筹备期间,还会成立较大规模的征求委员会,并将团员组织成多个征求队。1947年3月,友声旅行团召开了第13次征求大会,成立了由120名征求委员组成的征求委员会,征求委员牵头按每30人组成一队,将团员共分成20个征求队,合计规模达到720人。每个征求队还要选出名誉队长、队长、副队长、参谋、干事和队员等负责人。通过召开征求大会,友声旅行团的团员数量迅速增加。
友声旅行团的团员分为赞助团员、基本团员、永久团员和普通团员四种类型,区分标准主要依据所交的会费额度而定。在第13次征求大会上,明确赞助团员的终身会费为30万元,基本团员为10万元,永久团员为5万元,其余的普通团员则须交1万元,会费的募集使旅行团获得了大量的活动经费。这些经费被用于旅行团各类活动的组织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办事处,并配备相应的职员。友声旅行团分别在湖州、汉口、杭州、镇江、无锡等地设立了分支办事处,这些分支办事处为旅行组织提供交通出行、住宿预约等便利服务。与此同时,在团体出游中,车船等交通工具的租赁也可从这些经费中支取。正因为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友声旅行团才备受出游者的青睐,从而壮大了旅行团的发展。
友声旅行团创立之初,其宗旨十分鲜明,“纯以业余性质,提倡旅行,辅助社教”。因此,友声旅行团所开展的活动大多也围绕这一宗旨展开。按照开展活动的内容不同,其大致可以分为团体出游、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三类。
团体出游是友声旅行团成立时的初衷,也是旅行团开展的最主要的活动。早在1915年,五位创始人便是因为小团体旅行而聚集到一起的。据《友声旅行团简史》统计,在1915~1946年夏近32年间,友声旅行团共组织了1229次团体出游。除去1916~1921年的5年(期间因创始人的去世、出国、退出及一战影响,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和抗日战争的1937~1945年,在营运的19年间,友声旅行团平均每年组织旅行约65次,月均5.4次,其团体出游活动频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友声旅行团成员缴纳的会费,是按照法币结算的。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作为法定货币,俗称“法币”,并规定今后所有的完粮纳税、公司款收付一律使用法币。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500年的銀本位币制。因此,国民政府废除过去银两、银元、纸币并行流通的现象,并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史称“法币政策”。解放战争打响后,法币恶性通胀,国民政府不得不于1948年废除法币,改由金圆券作为流通货币。
友声旅行团的团体出游活动不仅频次高,其活动范围也逐步延展,从成立之初的吴淞、江湾等上海近郊游,逐步扩大到江苏、浙江等地的旅游名胜区。1929年秋,西湖博览会在杭州召开,友声旅行团与公路局商议,组织团员乘专车前往杭州参观西博会。1930年春,友声旅行团还举办了昆山徒步竞赛,并组织了赴南通和舟山普陀岛的旅行。除了上海周边游之外,友声旅行团还组织团员奔赴华中、华北等地旅行。1932年秋,旅行团组织了首次华北旅行。参加本次旅行的60多名团员,先后游览了北京、济南、曲阜、泰山等名胜古迹。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友声旅行团共组织了8次华北旅行活动。
1936年,旅行团还组织了规模宏大的“春季大旅行”活动。他们将团员分成12个小组,租用铁路、公路车辆达到300辆次。同时,为了补充车辆的不足,旅行团还自行购置了汽车,出游的目的地则主要以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风景名胜区为主,包括黄山、天目山、玲珑山、莫干山、五洩山、北山、仙都山、石门山、雁荡山、天台山、龙虎山以及龟峰等。1937年4月,旅行团将团员分成17个小组,先后奔赴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福建五省。此外,友声旅行团还计划在杭州建立团舍,并开始筹划举办环球旅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七七事变”的烽火很快由华北扩散到全国,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友声旅行团不得不终止他们宏大的出游计划。旅行团大多数的成员,随即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出游的同时,友声旅行团还十分注重丰富团员的日常活动。他们根据团员们的兴趣爱好,在旅行团内部设立了音乐、戏剧、摄影、体育等多个活动小组。1926年8月,周俊卿、沈嘉奎、王绍昌等友声旅行团成员组织了国乐组。1927年,又相继成立了平剧(即京剧)组、国术组、话剧组等,其目的在于“俾诸团友于旅行以外,各随所好,更得有益之娱乐”。1928年,友声旅行团还参加了由国民党上海党讯同学会主办、医药施诊所以及医务小学校基金所承办的“游园会”。 1930年4月,在南通旅游活动中,友声旅行团成员在“更俗剧场”为民众表演了平剧和国乐,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南通当地的慈善组织。10月,友声旅行团还灌制“国乐组”唱片,并在沪上发行。此后,每逢天灾或战乱之时,友声旅行团便组织各类演出募捐善款,用于慈善事业发展。
1927年,友声旅行团组织了摄影组,他们在每次旅行时,都会拍摄所到之处名胜古迹的照片,并开办摄影展。这些照片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举行专场展出,约有8000余名上海市民观展,盛况空前。1927年7月,袁忠宝、沈杏初等人还设立了友声图书馆,供团员阅览之用。此外,友声旅行团还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930年5月,旅行团成立体育股,先是组织足球社团和网球社团,随后又创办田径社团和游泳社团。1934年9月,友声旅行团在闸北尘园路兴建“友声运动场”,大大促进了友声旅行团体育活动的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友声旅行团的凝聚力,这也是友声旅行团能够持续运营发展的重要原因。
友声旅行团十分热衷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藉以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1926年10月,友声旅行团开办了国语夜校班,邀请上海精武体育师范学校的云作丞教授授课。12月,在得到中国童子军总会批准后,成立了第765团友声童子军以展现旅行团的爱国热忱,并在随后的抗战和救灾中表现英勇。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为救治伤员和老百姓,友声旅行团聘请医生,购买设备,设立救护医院,被中国红十字会指定为“第八救护医院”,一切费用均由旅行团负担,友声童子军开展了救护工作,旅行团团员亦发动募捐,持续数月。“七七事变”后,童子军成立“战时服务队”,全面投入到伤病员的救治工作中。“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友声童子军成立战时服务团,并派遣葛毅等10人参加上海市中医药界救护队,开展救护工作。此后由于上海沦陷,“第八救护医院”停办,友声童子军转赴内地参与救护工作。如在南昌,参与江西省伤兵管理处,担任救护工作,并参与宋美龄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从事沦陷区和战区的儿童抢救工作。童子军还参与到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重要战事之中。
此外,友声旅行团还多次组织募捐活动,救助各类受灾灾民,支援抗战。1931~1935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水灾,友声旅行团举办“筹赈运动大会”,面向团员和社会公众积极募捐。“九一八事变”之后,旅行团还在上海通过各类演出募集资金,捐助武器弹药给东北义勇军,并积极援助东北受难同胞。1933年4月,旅行团还参加募款购买战机的公益活动,并将战机命名为“童子军号飞机”。
友声旅行团的创建开创了中国近代大规模团体旅行的先河,其先进的旅行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有效的运行管理、持续的旅行活动,在中国近代旅游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社团组织,友声旅行团在关注团员自身发展、丰富团员日常生活之时,还时刻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并积极投身抗战,为民族独立和抵御外来侵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