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传才 路通
(河南省邓州市中心医院骨科 邓州474150)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老年患者肢体平衡能力变差,加上长时间营养不足,体内钙质流失严重,进一步增加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1~2]。而非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死率较高,故临床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4]。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PFN)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均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手段,但哪一种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APFN 内固定与PFNA 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66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 例。对照组男19例,女14 例;年龄61~83 岁,平均年龄(72.75±5.83)岁;致伤原因:摔倒 12 例,车祸 11 例,高处坠落 7 例,其他 3 例。观察组男 18 例,女 15 例;年龄62~85 岁,平均年龄(73.54±5.96)岁;致伤原因:摔倒 14 例,车祸 10 例,高处坠落 7 例,其他 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年龄不低于60 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心、肝、肾功能损伤严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重症疾病。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PFNA 内固定治疗,采用C 型臂X 线机透视引导复位骨折,取股骨大粗隆定点近端3 cm 为进针点,放置1 枚导针,导针位置满意后,将合适的PFNA 主钉置入,沿导针将合适的螺旋刀片置入并锁定,于骨折端加压,远端置入交锁钉,完成固定后清洗并逐层缝合切口。观察组患者采用APFN 内固定治疗,术前根据X 线片测量颈干角,选择颈干角为125°或130°的主钉;手术过程与对照组大致相同,骨折复位后将导针及主钉置入最佳进针点,采用C 型臂X 线机透视引导下将长度合适的螺旋刀片(远端静力锁定螺钉、近端锁定螺旋刀片)置入满意位置,完成固定后清洗并逐层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随访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治疗3 个月后,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5]评估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包括关节疼痛(44 分)、关节畸形(4 分)、关节活动(5分)、关节功能(47 分),评分与对应指标成正比;观察两组术后6 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髋部疼痛、骨折愈合不全、内固定松动失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骨折愈合时间(周)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33 33 tP 124.26±18.75 106.76±15.32 4.152 0.000 55.34±11.47 46.86±9.63 3.253 0.002 10.21±1.95 8.79±1.64 3.202 0.002 17.32±1.43 16.14±1.16 3.681 0.001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3 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畸形评分更低,关节活动、关节功能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关节疼痛 关节畸形 关节活动 关节功能对照组观察组33 33 tP 29.58±4.98 26.34±4.17 2.866 0.006 3.16±0.37 2.53±0.31 7.498 0.000 2.85±0.46 3.68±0.63 6.112 0.000 35.36±5.14 38.68±5.42 2.553 0.013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33 例患者中出现髋部疼痛2 例,骨折愈合不全1 例,内固定松动失效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4/33);观察组33 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5,P=0.12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科疾病,且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该病一旦发生,则需要漫长的康复过程,部分非手术治疗患者需长期卧床、限制活动,易导致髋关节活动度下降及诸多并发症,甚至造成永久性畸形[6]。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临床多主张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
PFNA 内固定术凭借其创口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PFNA系统采用螺旋刀片,当打入锁定刀片后与骨质紧密锚合,不能旋转、不易松动退出,实现抗旋转和稳定支撑,广泛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及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PFNA在设计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直钉设计易使顶尖与股骨皮质发生撞击,增加患者术后大腿疼痛概率[7~8]。此外,该治疗方法对进针点有较高要求,医疗人员需要投入较长的学习时间。而APFN 钉尾高度缩短、针尖开槽、前弓弯度增加等设计弥补了PFNA 的不足,与亚洲人群的股骨近端形态匹配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术后尽早下床负重,促进术后康复[9~10]。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且术后3 个月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畸形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APFN 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关节功能,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APFN 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PFNA,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关节功能,且未见并发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