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 李欣源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自古以来,文和旅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文没有旅相伴则显得没有意思,旅游不用文来做伴显得不雅。两者结合发展,不仅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积极发展,也拓展了两者的发展空间。要以文化形成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人们可以欣赏自然之美中感受文化之美,滋养心灵之美。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古老文化体系中唯一不干涉自身传统,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体系。作为全体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是一个过程,与中华文明的精彩历史息息相关。邹统纤等专家与学者提出注重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是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举措,保护非遗、发展非遗是维护文化旅游的根基,如果不能赋予非遗新的形式、新的场景、新的意义和新的语境,它将会远离社会甚至最后消亡,将古老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将更能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无疑为非遗的传承与旅游业的发展插上了高飞的翅膀。
锦州市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名城,别名锦绣之州,它处于辽宁省的西南方向,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接处,是让东北内陆和渤海经济圈结合在一起的黄金走廊。“三山一水三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结构[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让辽宁省锦州市熠熠生辉。在当前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形势下,锦州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新起点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紧跟国家文旅融合的步伐,整合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非遗“活”起来,将“十四五”中提到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亮点,培养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保护非遗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强国有重要意义。辽宁省锦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现代产业之都、宜居福地,灿烂的山海风光、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中原文化、游牧文化、山林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交融,富有创造性的锦州人民更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8项、市级117项。(具体见表1)
“十四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文化自信要坚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得到推进改革,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中华文化,强调要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各地纷纷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基础体系逐渐完善,项目发展也逐渐成形,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让文旅融合走进大众视野,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锦州市运载着一桥一盘古、一窟一墓群、一泉一湿地、两果两馆、三山三河三塔、四园四寺庙、鲜卑北魏文化、契丹辽文化、华夏红山文化、女真金文化、蒙古元文化、满族清文化近现代红色文化、当代产业文化等文化气息的一批代表性景观[1],有利于增强锦州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与旅游业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将增强锦州非物质的活化发展。例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遗产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是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展示了满洲原始自然崇拜、祖神崇拜、生殖崇拜、满族风俗等萨满文化,是从一种剪纸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记载了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继任者张博将满洲剪纸与庐山传统村落相结合,结合倡导休闲和民宿旅游项目,发展民间工艺,帮助华山村精心设计传统门华村华山景区为AAA级景区完成创建,提出建设“一村一品”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发展,探索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径。锦州的辽西木偶戏更是锦州市的金名牌,原创大型木偶剧《通天河》《腿的故事》《渔夫与金鱼》等优秀剧(节)目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赛事活动频频获奖,硕果累累。锦州市木偶剧团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更是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锦州观赏,多次走进校园,举办大型活动,在为锦州市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发展。
通过对锦州市文旅融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SEB栅格解析,发现当前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并不平衡,在有着巨大的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形势下,劣势与威胁同样存在,所以我们应当从问题出发,从根本出发,从切实出发,助力锦州市“旅游+非遗”健康发展。(见表2)
表2 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ASEB战略矩阵图
结合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解析、锦州市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锦州市文旅融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SEB栅格解析,确定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研究。
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网信办等十三单位协同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出数字经济新优点,激励文旅产业等行业商品智能化系统升级和运营模式自主创新,促进旅游景点基本建设,智能化感受商品。
1.采用数字化保护模式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使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收集和处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数字格式精心留存。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得到有力的保护,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永久保存[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明确规定,利用数字技术完整、真实、系统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数字数据归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数据库。
2.采用数字技术助力文旅融合
非遗在锦州市被积极地推上“云端”,搭建层出不穷的非遗展示交易平台,让旅游融合发展得到数字化的助力,让其结合发展得到更广泛、更多的实现,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提升。提升数字化水平可以让文化通过与企业、互联网旅游企业的对接合作,带动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的拓展。搭建“互联网+演艺”平台,加强金州非遗团队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帮助演艺机构开展线上活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打造非遗知名品牌。推动演出机构和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推动戏曲、民间艺术、民间音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为艺术家、传承人开展线上演出,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领略到传统艺术的美。非遗旅游和非遗旅游包括沉浸式业态开发、虚拟现实导览与支持、全息互动投影等产品开发、虚拟体验内容提升、数字展厅、虚拟景区等。弘扬非物质文化沉浸式遗产结合旅游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特色小镇,促进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的移植和转化,让游客和有经验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锦州的旅游业。
节事旅游,是指以节日、盛事等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类旅游形式,在我国,与节事相关的民俗类非遗资源非常丰富,适于扩展参与范围、全民共欢共度。推广这些节日也可促进该项节事及相关文化事项在当代的活态传承,符合非遗保护的初衷。锦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资源广泛、气候温和,适宜旅游业的发展,将锦州市本土本乡的节日习俗充分挖掘[5]、有序传承、合力拓展,以适当的时间节点以节庆活动形式活化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锦州为宜旅、宜文、宜节的“三宜”城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历史发展中,我们认识到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活态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先决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市场基因,自创立以来,千百年来通过创造、生产、销售的传播力量传承下来通过文旅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仅靠传统景点,更是要“传”到新业态的方方面面,打造锦州成为锦州传学、传人、传众、传国“四传”之城。走进校园,走进群众[2],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将优秀的非遗文化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锦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底蕴,空间组合相对集中,通过对锦州文旅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ASEB网格的分析,基本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路径的主要方向,为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旅游业的优化提供了些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