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鸿 以平和之心,追求卓越

2021-07-29 02:27
BOSS臻品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佬主持人公益

兴趣和努力,是人生最有力的武器

陈伟鸿与主持人这份职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他的大学时代。1986年,陈伟鸿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出于对播音和主持的喜欢,他加入了校园广播站。不仅担任了校园广播站的主力播音员,还与同学一起创办了“系电台”外语系之声。

当时的广播主要以流行音乐为工具,陈伟鸿经常听不同电台的广播,从中吸取经验。他会给每一期的广播节目定一个主题,中间穿插着的音乐,而这些几乎都是他在放假期间去厦门大学淘来的卡带。“我会把这些好听的音乐,与那些从其他广播节目里学习来的各种编排模式结合在N,让歌曲配合着我的台词。每做完一期就会思考下一期做什么主题,该准备怎样的文稿,搜集最近的流行音乐。”谈起那段有趣又难忘的大学时光,陈伟鸿的眼中仿佛有星辰,他形容那种感觉像热恋的情侣,才分开恨不得又马上见到彼此,想着到时候要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换什么样的发型。

1991年,陈伟鸿考入厦门电视台,他坦言从学校到电视台是将兴趣变为职业,听众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同时又多了一份责任与挑战。“主持人对当时的我来说,意味着打开了与世界沟通的又一扇窗,也让曾经的梦想找到了一片生根发芽的土壤。”成为一名电视台专业主持人,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习更多知识与技能,甚至要求自己学会全能,从策划、导演、主持到最后的制作包装,全都独自完成。如今回过头来看看曾经的努力与坚持,陈伟鸿表示很感谢那个年轻的自己,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拼命去闯,一步一步走向更美好更宽广的舞台。

2000年,陈伟鸿参加了CCTV“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凭借出色的主持天分和敏锐的观察力,陈伟鸿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当时央视《对话》栏目制片人王利芬的青睐。经栏目组试镜成功后,陈伟鸿开始北上南下的双城生活。忆及从地方电视台走向中央电视台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他坦言:“央视的流程非常严格,分工很细致,每一个人都力求专业,节目制作不再是我一个人认真,而是所有人都在认真,舞台也更具专业化,对话的又是更加复合型的跨界强人,这对我的专业和主持功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与提升。”

陈伟鸿作为主持人,以全球视野关注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杨澜曾评价他“是一个质朴、平实的人,他做的节目也一样,不慌不忙,在一个大家都着急忙慌的时代,这一点特别难。”而这些对于他而言也是一种历练和收获。

胸怀平常心,尊重每一位嘉宾

有人说是《对话》成就了陈伟鸿,也有人说是陈伟鸿成就了《对话》。2003年,加盟《对话》栏目不到三年,陈伟鸿即入选《新周刊》中国电视榜单,获评“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新周刊》为其撰写的颁奖词为:“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十年后,凭借《对话希拉里》,陈伟鸿又获得了2011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这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除了同行给予的嘉许之外,曾在《对话》栏目中接受过陈伟鸿采访的柳传志、马云、希拉里、默多克等政商大佬,对他都赞赏有加。李开复说过:“每一个成功的大佬,除了战略思维和执行力外,都是非常好的表达高手,而陈伟鸿先生可能是中国认识最多大佬的人。”

被问及平时与大人物接触是否会有很大压力,陈伟鸿表示,只要以平常心对待,就不会存心理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光芒,能够来到《对话》现场,能够坐在我对面的这些嘉宾均非等闲之辈。他们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身上有大家欣羡的光环。面对他们,很容易令人觉得底气不足。但我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有十足的把握去倾听他们的成功历程,打开他们的成功秘笈。”

正是他每一次充分的提前准备,胸有成竹地面对嘉宾,才能在与现场嘉宾交流时,游刃有余,这首先也是一份认知地尊重,同时临场把握与嘉宾由点及面深入互动的对话,营造一份轻松融洽的表达空间。相信,成功的人更看重细节,也更懂得相互尊重与欣赏。节目中,陈伟鸿总是善意地希望:“把我的对话场变成对方的谈话场”,他想让每一位嘉宾在有限的对话时间中为观众尽可能地精彩释放专属于他们的话题观点与闪耀人生。

其实,人只有在特别放松的状态下,面对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才比较容易打开心扉,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这其实也是我们电视工作者希望在交流中获取,并且通过电视荧屏呈献给观众的。所以,从走进《对话》开始,我一直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大佬级的人物。”

传递温暖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陈伟鸿的主持人之路日渐成熟,他逐渐把目光投向公益慈善事业。2011年,陈伟鸿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伟鸿高端教育基金,“授人以渔,改变世界”成为其公益“宣言”。

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陈伟鸿时常接触公益慈善项目,起初只是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参与其中,比如担任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妇女基金会的“爱心大使”。2009年,在云南遭遇大旱时,他率队奔赴灾情严重的朵玛噶小学,送去善款和饮用水、净水设备、服装书包等物资,并为当地筹集数十万元的善款。正是在参与这些公益活动中,陈伟鸿切身体会到公益慈善如光,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彼此,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毅然决定要更长久、更系统地做公益。

“鸿基金”是陈伟鸿长期思考和观察的结果,他说:“作为一个媒体人,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从事公益活动的经历,但是以往我总觉得是零敲碎打。即使去做,心里还会留下一点遗憾,就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些经历更系統地放到一个公益组织或者是公益项目当中。”他表示成立鸿基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让他的公益践行形成一个系统,让自己可以在这个系统当中更多地、更切实地发挥自己一切能量去最大限度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鸿基金正在运作的“爱的背包”项目慈善捐赠已经让122919名留守儿童获益,陈伟鸿说,“背包里面最有意义的物品是贴好邮票的24个信封,希望写信这种最朴实的方式成为孩子们与父母的沟通纽带。”无论“微笑1+1”还是“爱的图书馆”、“爱的四季包”等等,一次次公益活动的成功都让不少留守孩子获得温暖,开启心扉。

2014年底,鸿基金公益学院正式成立,至今,曹德旺、董明珠、陈东升等众多著名企业家和学者都曾担任导师授课,而学员的入学条件是其企业需具备一定规模且一定要有过公益行为。陈伟鸿说过:“世界变得更美好,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在为美好而付出,哪怕每个人只做了一点点。”这应该就是他做学院的初心,而倡导、联合更多有爱之士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公益之心!

恰是从看似不起眼、别人还未做的地方启程,并坚持不懈,时机成熟,自会爆发出不可想象的威力。相信他带领的“鸿基金”会在公益慈善之路上越走越高远。

QA BOSS对话陈伟鸿

BOSS:2013年您的个人作品《惊鸿一瞥》出版,受到商界伽及知名媒体的一致好评,甚至一本还拍出39万元的“天价”。您是凶何萌生出书的想法?这对您有何重要意义?

陈伟鸿:当时主持《对话》节目已有13年了,对话过不少嘉宾,每一次的交谈中我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政界大佬听他们说着国家政策的惠民措施,听着商界大佬谈他们的创业传奇,看着留守儿童和父亲通话沉默不语,我的心情在这些对话中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心中有着无数的话语和情绪想要诉说、想要表达,迫不及待的想把我感受到的分享给大家,这是我看到的世界,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看到的世界,了解到自己想知道,哪怕只有一点,能让大家发出“啊,原来是这样”,“原来还可以这样”,我觉得就足够了。

BOSS:此次疫情推进了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思考进程,在很多行业领域甚至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由此,请您谈谈对自身行业优势和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思考?

陈伟鸿:对我来说的影响应该主要体现在采访方式上,我们做《直击产业复工第一线》节目时,采取了线上视频连线采访方式,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以这样节目形式呈现给大家,虽然这样的方式更好的维护了自身安全,但是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像采访之前不能提前沟通,连线的时候出现网络不佳等,这都是对主持人也是对嘉宾的一个挑战。而对整个传媒行业来说,影响也挺大的,影院全部关闭,线下播放改为线上播放,但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工作和生活很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像在疫情期间,国家强调了互联网医疗的重要作用,还有隔离期间居家隔离、办公,促使生鲜电商、办公软件行业、快递业快速发展。但是正是在疫情期间仓促产生,可能会准备的不够充分,尤其是疫情过后如何发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都是这些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BOSS:2020是特殊的一年,在即将辞旧迎新之际,您作为本期大专辑人物,请问您对自身行业的未来有何憧憬?

陈伟鸿:《对话》关注的是人,要求的是真实,主持人不仅是舞台上的一员,他还是公众看世界的另外一双眼睛。我希望这双眼睛看到得更多,能夠一直保持公正、真实,带大家看到世界上更多好的或不好的地方,一起来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作出自己地努力。

猜你喜欢
大佬主持人公益
它们才是拍照界大佬吧
公益
公益
公益
来自意语大佬的 凝视
公益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听闻某大佬尿毒症洗肾有感
两会大明白:企业大佬们说了些啥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