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四块地”:让劳动回归教育

2021-07-29 02:27林慧敏唐玉华
中国德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家长教育

林慧敏?唐玉华

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劳动量,增加了学生劳动实践机会,收到了 “两多”“两少”“两好”的教育效果。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意见》规定,“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然而学生的劳动教育状况到底如何呢?

一、关于劳动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通过前期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在校做值日工作时不会扫地、拖地,不会收拾书包和桌肚,柜子里又脏又乱,许多人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六年级鞋带还不会系。对六年级33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获悉:“您的孩子会主动做家务吗?”回答“经常会”占11%,“偶尔会”占48%,“完全不会”占41%;“您的孩子每天做家务劳动时间大约是多久?”回答十分钟及以内占92%,十分钟到半小时占8%,半小时以上占0%;“您会采取什么措施鼓励孩子做家务呢?”回答“不用鼓励,因为孩子认真学习就行”的占42%,能告诉孩子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务占18%,有一定的奖赏(比如扫一次地会给五元钱,洗一次碗给十元钱)占35%,放任自流占5%。只有17%的家长对“培养孩子劳动技能,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持完全认同态度。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劳动观念淡薄,对孩子全面发展认识不足,重视智育忽视劳动教育,学习成绩好则一好百好。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劳动既浪费时间又做不好,到头来还要家长收拾残局,因此,凡事尽量不让孩子动手,都由家长一手包办,结果孩子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身体素质也发展得不够好。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比较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下,因缺乏劳动锻炼,难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变得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也有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让学生对劳动产生鄙视、憎恶心理,从而不愿意劳动。

二、开辟劳动教育的“四块地”

(一)上好劳动技术课: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小学劳动技术课是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劳动教育中心内容之一。为了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课程,解决师资难的问题,学校采取专任教师任专职的方法,严格执行劳动课时计划,专门成立劳动技术教研组,由通过专业培训的科学学科教师担任劳动技术专职教师,每周开展一次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上劳动技术研讨课,并邀请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客座教授为劳动技术教师作专题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劳动技术课分为讲授型、操作型、实践型、演示型、竞赛型几大类。课上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从小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学习各种劳动技能和本领。

同时,劳动技术课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劳动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例如,秋天到了,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融合,开展“诗叶画”创作活动,捡拾校园的落叶,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图画,再配上自己创作的小诗,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既实现了学科课程的改造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开办少年农学院:生产劳动的“用武之地”

俗话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大部分城市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农田,更不要说从事农业劳动了,因此“五谷不分”也是常事。为此,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將校园东侧桂山脚下的15亩荒地开发为农业综合实践基地—“石抱树”少年农学院。实践基地开发了养殖场(包括养鸡、养鸭、养羊、养鱼)、果园(包括李子园、桃园、梨园、枇杷园、柿子园、葡萄园)、蔬菜园、茶园、方桌试验田、小花房、友谊林等二十几个项目。

农学院安排了以下几个劳动时间节点。

1.播种季。以国家劳动课程为主体,整合多学科,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农作物的播种,了解农作物播种生长与时节的关系,探究农作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组织开展平整土地、育苗、间苗、定植、撰写观察日记等活动。

2.管养周。每周安排班级负责农作物的管养劳动,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包干到班,分片实施,开展灌溉、施肥、除草,定期记录土地日记,看护农作物生长,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开展相对应的农业科技探索活动,培养儿童的责任担当,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3.收获节。每年果蔬成熟的时候,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收获节活动,学生参与采摘水果、蔬菜的活动,将收获的农作物赠送给教师、家长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体会到分享成果的喜悦。在收获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创作文艺作品,体会“劳动最美丽”。

4.创造日。学校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开展植物拓印、生态厨房、植物扎染、提炼精油等农产品加工活动,将“石抱树”少年农学院丰富的物产加工成创意的作品。

“石抱树”少年农学院是儿童劳动实践基地、学科融合体验基地、职业启蒙基地,是劳动教育目标在国家课程中深度落实的有效载体。项目有机融合国家课程,开展与农业劳作生产密切相关的、主题突出、样态鲜明的活动,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贯通,促进劳动教育在校园的落地生根。

(三)开展自我领导:班务劳动的“责任地”

2019年学校开设自我领导力课程,寻找“我最珍贵的价值”,开发“我的使命宣言”,倡导主动积极、自我管理、责任担当,每人都是班级小主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这些岗位分为常规管理岗、学习管理岗、临时岗位三种,下设地面保洁员、电器管理员、开窗通风员、讲台管理员、领读员、图书管理员、垃圾分类监督员等十几个职位。自我领导力岗位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持证上岗制。班级的所有学生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首次培训的培训师可以是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同样需要通过培训考核达标方可胜任。

2.周换制。岗位实行一周一轮换,按学号的顺序有序进行,换岗时,上一任管理员就是下一任管理员的培训师,负责将岗位要求、劳动技巧传授给下一任管理员,并监督其一周的劳动状况,所以每一位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

3.激励机制。每周班会都进行“岗位之星”评比活动,活动将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获星最多者获“劳动奖章”一枚,以此激励学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评选结果也作为学期末评优的一项重要依据。

学生在岗位上个个都是小主人,“比学赶帮超”在班级蔚然成风,班级成为学生自己的家园,学生在岗位上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生存,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

(四)用好“无作业日”:家务劳动的“自留地”

《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平日里学生一放学即开始写作业,对于家长而言,写作业是最大的事,其他的事都与孩子无关。自从2018年我校實行“星期三无作业日”,学习一项生活技能成为了可能。在“无作业日”这一天,文化学科不布置书面作业,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学习家务劳动技能。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适当的劳动内容,并由学生自己和家长对劳动进行评价。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通过观察父母洗衣、烧饭、拖地等家务,感知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同时尝试自己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做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劳动;小学中年级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参加家务劳动,主动分担家务,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主动分担家务,为父母分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家务劳动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学会体谅与感恩。建议家长指导学生每周三完成一项家务劳动,如扫地、擦地板、洗碗、烹饪、收拾房间、洗衣服等。

三、劳动教育的评价与效果

在劳动教育的评价中,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劳动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劳动的态度与过程。学校对每一位学生按月进行劳动记载与评价,评价表格见表1。

表格由学生自己记录,分为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形成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劳动技能分为家务劳动、生活自理、班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其他六个方面,劳动内容由学生自己实时填写,可以包括新学会的劳动技能,也可以是参与的某个劳动项目,时长在10分钟以内且效果较好的打一星,时长在10-20分钟且效果较好的打两星,时长在20分钟以上且效果较好的打三星,每个项目除了自我评价外,还要求学生主动邀请家长或老师为自己打星,所得星数累计积加,每月按星数多少评出10%的“劳动小达人”,最终将“月评价表”记入“成长记录袋”作为学期评定优秀的重要依据。

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劳动量,增加了学生劳动实践机会,收到了“两多”“两少”“两好”的教育效果。“两多”即劳动实践机会多了,掌握的劳动技能多了。每名学生的劳动实践机会比两年前多了3-5倍,家务劳动次数由平均每周不到1次提高到5次以上,75%以上的学生坚持每天做家务。从班务到家务再到生产劳动,学生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出了力、流了汗的真动手、真干活。“两少”即娇生惯养的少了,好逸恶劳的少了。95%以上的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勤快了,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懂得体谅父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变少了,参与劳动的时间变多了,自理能力也提高了。“两好”即劳动习惯变好了,学生体质变好了。学生能自己收拾书包、课桌、房间,主动做好值日工作、主动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劳动习惯有了明显改变,班级卫生也较之前有了很大改观。劳动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再也没有出操时晕倒的学生了。

通过家校共同努力,学生的劳动习惯初步养成,劳动意识、体质、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而且学生的情操也在劳动中得到陶冶,身体素质在劳动中得到提高。学生从劳动旁观者逐步成为劳动参与者、劳动爱好者,在体验劳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今后的幸福人生播下希望的种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劳动教育真正实现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融合育人的目标,对学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林慧敏,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高级教师;唐玉华,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庞 雪

猜你喜欢
劳动家长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