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蚝子
内卷,这一原本属于人类学术语的词汇,俨然成了人们熟悉的一种对生活“惨状”的描述和吐槽。
当我们提到自己正陷入“内卷”,多半是为了抒发无效竞争的焦虑和苦闷,发泄“生活不由我”的情绪。
但对“为什么卷”,很多人却似乎兴味索然。
人类学家项飙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環”,他提到,今天人们陷入内卷像走进死胡同,很大程度在于高度一体化的竞争。
当全国14亿人民都认准一个目标,为同一个目标而活着时,大家就挤在了一条赛道上,形成内卷。
并且,即便人们意识到有更多元的选择,依然会感到这是一个“不允许退出的竞争”。
当北大学子毕业去卖猪肉,研究生去麦当劳应聘服务员,“书白读了”“对得起你父母吗”“浪费社会资源”的指摘比比皆是,当下社会语境带来的群体压力不容小觑。
因此,突破与反卷,必然需要克服外界声音的影响,有勇气摆脱狭窄的单一路径,从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出发,重新找到自我的人生坐标。
从社会框定的游戏规则里走出来,当然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噪声”超负荷的当代。
当下万物互联,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同时也将整个社会拍扁,将不同人的生活、世界的参差展现在我们眼前。
当你滑开手机,看到有人二十五岁已经拿下自己的第一套房,有人靠投资理财实现某种程度的财务自由,有人通过“科学早恋”在起跑线上就跑赢你,“漫画腰”挑战还在贩卖身材焦虑……越多比较,就有越多压力和焦虑。
而比起炫耀和凡尔赛,还有无处不在的指摘更让人感到压力山大。
“985出来就这点工资”“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么丑也敢征友”……这是个即使是陌生人也似乎有资格插足你的生活,对你评头论足的时代。
这些雪花般的声音看似轻盈,汇聚在一起却足以造成雪崩,有将人压倒的重量。也因此,排除周遭环境的干扰,学会自我降噪,才能保有反卷的生命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自我降噪并不意味着完全自我隔绝,而应是有选择性地隔绝噪音。
哈佛一项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真正让人幸福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即使在当下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也没有人是孤岛。
从耳朵、身体到内心,过于拥挤都容易让人感到不适、压抑,甚至窒息,给自己腾出一点时间和空间,让身体和心灵保持松弛和舒适很有必要。
五一黄金周期间,一名穿汉服的游客在景区抱着电脑,在人流中边走边工作上了热搜。
当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当下的我们又何止困于996的生活节奏。上班与下班、公共与私人、工作与休闲,一系列的界限通通消失,我们似乎时刻都处在待机状态。
而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
但,如果说工作是为了搞钱以好好生活,那么当我们为工作失去了生活,又是为了什么?
年初的热映电影《心灵奇旅》之所以能打动许多“打工人”,正在于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生活不该只为了一个结果,生活的珍贵更藏在美味的比萨、细碎的阳光、人与人的相互关怀这些点滴日常中。
今年3月底,豆瓣“普通学”小组成立,同时在知乎上,“为什么只有成功学,没有‘普通学?”也被整理成专题,引发了一批年轻人的关注和探讨。
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
博客“随机波动”主理人之一张之琪即是如此,从机构媒体辞职做播客节目,工作弥散在生活里,变成“7×24”,她却越来越感到自在,因为能从喜欢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
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大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反卷行动的觉醒之初。
拒绝内卷,从耳朵听到的噪声开始,拒绝外界嘈杂的声音扰乱内心,更拒绝随波逐流,在更松弛舒适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探索,抱着对单一标准答案的警惕,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