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君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外地出差或者旅行,明明很累,躺在酒店的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好不容易睡着了,却睡得不太安稳,稍有动静就会惊醒。
没错,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认床”,不少人都曾在它的折磨下想睡而不能睡。那为什么会出现“认床”这种现象呢?
一项研究发现,当我们因“认床”无法安睡时,两侧大脑半球只有一侧得到了良好的休息,而另一侧则处于相对“警觉”的状态,就像是在为我们“守夜”。
为了探究“认床”的本质,研究人员招募志愿者到实验室过夜,并通过神经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脑磁图、多导睡眠图等方式,检测他们睡眠时大脑的慢波活动——这是一项反映睡眠深度的指标。
结果显示,志愿者左侧大脑的熟睡程度明显低于右侧。在后续的实验中,左侧大脑对外部噪声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这也证实了左侧大脑处于更“清醒”的状态。
第二天,当研究人员再次对志愿者进行测试时,大脑左右半球熟睡程度的差异就消失了(左侧大脑半球对噪声的敏感性也消失了),志愿者睡得也比第一个晚上更好(看来大脑加班的热情也就能维持一个晚上)。
或许你会问,这大脑也太淘气了吧,为什么不能让我好好睡一觉呢?难道不知道“晚上不睡,早上报废”吗?因为守夜效应睡不好,第二天难免无精打采,这对大脑(或者身体)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嘛,或许我们能从某些动物的睡眠模式中找到答案。
不少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睡觉时会让一侧大脑半球保持清醒,这能让它们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曾有一个专门研究鸟类睡眠的研究小组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将鸭子排成一行并观察其入睡情况。
结果发现,处于中间的鸭子整个大脑都进入了睡眠状态,眼睛也都闭上了,但两边的鸭子就没这么“心大”了,它们多数时候只有一侧大脑半球入睡,另一侧则保持清醒,就连那一边的眼睛也睁着,时刻注意有无靠近的捕食者。
这种让一半大脑随时保持清醒的技能显然对野外生存非常有利,它能帮助动物在休息的同时不放松警惕,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能立马应对。正是因为大脑这种相对清醒的状态,导致我们在新环境中即使顺利睡着了,醒后也常常感觉疲倦。
好吧,虽然大脑也是一片好意,但是“认床”真的很影响睡眠质量,尤其是如果第二天还有重要会议得参加,那就更烦人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吗?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如果想“治本”,那就得对大脑下手,比如说通过某些外部刺激,减弱大脑某些区域的活跃状态。
毕竟“认床”也就一个晚上,对大脑下手未免太狠了点,有没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呢?其实也是有的。
你可以选择营造熟悉的环境骗过大脑,比如说出差时带上自己常用的枕头。你还可以刻意锻炼大脑的适应能力,比如说经常更换睡觉的地方,一旦大脑把频繁的环境变化当成常态,就会主动放弃“加班”。放松的心情和顺其自然的态度则能够缓解“认床”导致的入睡困难。
最后,祝大家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