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明媚与哀愁

2021-07-29 11:02刘晓蕾
视野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宝钗黛玉宝玉

刘晓蕾

年少时读《红楼梦》,对黛玉的印象,是爱哭。等到读多了,年岁也见长了,看到的反而是黛玉的明媚动人。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明媚。

黛玉的天性,其实很活泼跳脱:听到宝玉胡诌“林子洞”里的耗子变香芋来打趣自己,便笑着要撕宝玉的嘴;学湘云的咬舌,笑她“二哥哥”和“爱哥哥”不分;见宝玉、袭人和晴雯闹别扭,她来一句:难道是争粽子吃不成?看宝钗洋洋洒洒地列了一堆绘画工具,便悄悄向探春咬耳朵:莫非她把嫁妆单子都写上了?打趣刘姥姥是“母蝗虫”,给惜春的画起名曰“携蝗大嚼图”……引得众人大笑,她却一本正经地拉住李纨:“这是叫你带着我们做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大顽大笑的。”

群体生活中的黛玉简直就是一枚开心果。能给别人带来欢乐的人,自己得有趣,这跟知识无关,关乎心性。林语堂说,“幽默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的确!幽默不是人人玩得起。贾政自告奋勇说笑话,讲的却是醉鬼喝老婆的洗脚水,成功地达到恶心人的效果,难怪贾母老撵他。

幽默的人,人人爱。王熙凤也会搞笑,她插科打诨,反应敏捷,口才一流,堪称高级段子手。不过,黛玉的幽默,走的是偏文艺路线,俏皮雅致。按宝钗的注解,凤丫头稍嫌粗俗,还是颦儿有文化,有格调。

林妹妹的可爱,宝玉最了解。恋爱中的人,误会是常态,但黛玉从不记仇,误会一澄清,就雨过天晴破涕为笑。当黛玉知道那晚晴雯没给自己开门,并非故意为之,便道:“今儿个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颦儿颦儿,真真让人爱煞。

至于拿宝钗和黛玉比,说她不好相处,就像因一个人有几百个微信好友,另一个只有寥寥十几个,就断言前者比后者人缘好,未免武断。黛玉的世界简单明了,一个恋人,几个知己和诗。宝钗藏愚守拙,善于隐藏自我,会做人,黛玉则永远是她自己,一路真诚到底。对宝玉自不必说,湘云脱口说她长得像戏子,她不记湘云的仇。她和紫鹃多贴心,有哪个小姐和丫鬟相处得像闺蜜一样?是谁积极地教香菱写诗?和宝钗尽释前嫌之后,她各种掏心掏肺,再加深刻反思,觉得自己以前对宝姐姐不够公平。

所谓尖刻,不过就是嘴有点快,抢白送宫花的周瑞家的,“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谁小时候不任性?何况也并没有说错,贾府的媳妇婆子可是人人都长着一对势利眼,小算盘打得啪啪响。

黛玉长得美。关于黛玉的容貌,有好几个版本,单单眼睛就有“似笑非笑含情目”,“似泣非泣含露目”,“似喜非喜”等不同写法。不像宝钗“脸若银盘,眼如水杏”那么具体亲切,这个少女,在曹公笔下,全是意态、风致,像雨像雾又像风。虽不见花,却已花香细生,摇曳动人。她的具体装扮,书中也是极少描画,只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黛玉“穿着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着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戴了雪帽”,竟是如此的明艳俏丽。

大观园里的女儿,个个都如神明般美丽聪慧,宝玉每每在她们面前低下头来,心悦诚服,自惭形秽。毫无疑问,黛玉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园子里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诗社,人人都是诗翁,大家争当文青,连不会写诗的迎春,也安静地在树阴下串茉莉花,像一首诗。曹公甚至让薛蟠出门做生意,以便安排香菱搬进大观园,跟黛玉学诗。宝玉说:女孩子不做诗,岂不俗了!

黛玉是诗人中的诗人,骨灰级文青。海棠诗社,宝钗写“珍重芳姿昼掩门”,因道德形象出众,政治正确,被李纨推为第一,黛玉的“半卷湘簾半掩门”屈居第二,宝玉一百个不服气。这有什么!林妹妹是天生的诗人,她连写三首菊花诗,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博得全场喝彩,宝玉也心花怒放。待读到《桃花行》,宝玉更是禁不住流下泪来,宝琴骗他是她自己写的,他怎么会信!

他太懂她了!这两个人的气质与心性如此接近,所以,当听到黛玉吟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不禁恸倒在山坡之上,巨大的虚无感瞬间击中了他。这个被遗弃在青埂峰下,从永恒之境坠落人间的石头,被命运选中,幻形入世,注定要目睹青春、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陨落的悲剧,收获彻底的荒寒和破败。这惘惘的威胁,让他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为了抵抗虚无,便喜聚不喜散,惟愿留住当下,美好永存。

有谁像他那样,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却被巨大的悲哀笼罩?

唯有黛玉,她能把他说不出的伤痛写成诗。她喜散不喜聚,这份孤独和清醒,比宝玉更决绝更彻底。宝玉看见残荷很难受,连声让人拔掉。黛玉却说,“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也挺好吗?既然死不可避免,不如翩然起舞,把残破升华成艺术,死有多绝望,生就有多热烈,这就是黛玉的生命哲学。

如果没有黛玉,没有她的爱和眼泪,宝玉的红尘之旅又会怎样?会不会是另一个秦钟?甚至,是另一个西门庆呢?

一切皆有可能。

《红楼梦》是本生命之书,浩瀚无边。曹公对他笔下的人物,都怀着爱和悲悯,即使对赵姨娘,也依然克制有分寸。宝钗藏愚守拙,一心做她的道德完人;王熙凤精明强悍,打造着自己的权力王国;栊翠庵的妙玉,偷偷地爱着宝玉;探春努力支撑风雨飘摇的大观园;晴雯没心没肺地撕扇,袭人在做姨娘的梦……宏大的卑微的,张扬的隐忍的,天真的世故的,都是生命。

生命本身也许并无对错,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应有真假之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孰真孰假,见仁见智。

我关心的,是选择一辈子循规蹈矩,“步子笔直,道路狭窄”(雨果语),最后进了坟墓,歌还是没有唱出来,还是像黛玉那样听从内心,痛并绽放,孤独而自由,拥有一个真实而坦率的人生?

或许,二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对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单枪匹马地挑战生活,我们甚至不得不低声下气,与现实讲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有时候做做黛玉,或者,内心深爱她。

木心说:浪漫主义是一种福气,其实,浪漫主义也是一种信心。

只是,我们还有这福气和信心吗?

(李红军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醉里挑灯看红楼》)

猜你喜欢
宝钗黛玉宝玉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宝玉受笞
黛玉讲诗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宝玉问路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