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路径探析

2021-07-29 04:03魏斌斌阮正浩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修养提升路径

魏斌斌 阮正浩

【摘要】高中教师党员理论修养的培育是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新时代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应该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奠基石,以党内法规制度为压舱石,以关键少数为切入点,以常态化教育为助推器。通过以上途径提升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发挥教师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促进高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路径

高中教师党员理论修养的培育是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科研、深化教学改革以及开展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校建,使教师党员成为师德师风的标兵、教学业务的骨干,建立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一、提升高中教师党员理论修养的现实意义

首先,提升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有利于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修养是教师党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党的思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教师党员在对党的思想理念、理论成果等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其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能够使教师党员加强对党的思想理论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对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和理论运用的主动性,更能使教师党员在这个过程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次,提升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路径。党员理论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方面。教师党员作为学校基层党组织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的实践者,其理论修养水平与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效果为“正比关系”,即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水平高,则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效果就好,反之亦然。提升教师党员理论修养的过程,也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

再次,提升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教师党员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园丁,其理论修养是否达标,关乎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效果。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越高,越能意识到自己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就越能坚定不移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因此,提升高中教师党员的理论修养水平对于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至关重要。

二、影响高中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因素

首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理想信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对于教师党员理论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究其根源,一方面,理想信念植根于人的灵魂深处,立足于教师党员的精神需求,及时回答了个人信仰之问,解决了教师党员思想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坚持服务于教师党员的主观世界构建和理论学习之需,深耕于理论修养形成之过程。教师党员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其对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才能取得效果。

其次,党内规章制度是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重要保障。党内规章制度提供的是对人的硬性约束,是内在自我约束形成的基础,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针对性作用,其以明确的条款将思想理论成果上升为具体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和运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再次,教师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是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党员干部是普通教师党员接触最多的基层干部,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普通教师党员,发挥着标杆作用、带头作用和导向作用,决定了他们在教师党员理论修养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学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是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主要方式。教师党员理论修养的培育,是以教导为主要形式。学校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作用,是教师党员系统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开展的模式合理,举办的活动类型有趣,对于引导教师党员提升理论修养至关重要。

三、高中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路径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奠基石

教师党员理论修养的培育归根结底是思想层面的工作。提高教师党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持,更加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是理论学习、理论研究,还是理论武装、理论运用及理论创新,它们都有一个首要基础,那就是教师对其发自内心的信仰。真信才能真学,真学才能真懂,真懂才能真用。“信学懂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信,因为信,才能在理论学习的时候主动学,认真学,刻苦学;因为信,才能在理论研究的时候下大力气研究,持之以恒研究,脚踏实地研究;因为信,才能在理论运用的时候正确用,准确用,时时用;因为信,才能在理论创新的时候避免误入老路、邪路、歧路。

因此,学校要结合时事热点,联系现实,主动开展各类“理想信念”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党员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理想信念,培养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怎么培养理想信念”,筑牢个人的理想信念,才能把理论修养培养工作的奠基石打好、打稳、打牢。

(二)以党内法规制度为压舱石

“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以党内法规制度为压舱石。

党内法规制度的压舱石作用,主要是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为教师党员理论修养培养工作提供制度支持,保持其過程的权威性、实效性和稳定性,并以此将外在的强制性“有形制度”转化为教师党员内在的自觉性“无形准则”。

首先,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落脚点在于人的主观世界。由于个体之间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每个教师党员的具体学习和掌握情况不同,效果难以量化,就需要党内法规制度将思想、理论的成果上升为具体规章制度,形成统一的行动指南,确保其实效性。

其次,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工作以引导为主要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党员的自觉性,但个人的自觉具有不可控性且受人类天生的惰性影响较大,就需要党内法规制度发挥其强制性、惩戒性作用,对于理论修养水平不达标的教师党员进行惩戒,确保其权威性。

再次,教师党员理论修养培养工作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党员的思想层面,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就需要党内法规制度把思想理论建设的要求以具体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发挥其本身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针对性作用,确保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的实效性。

因此,学校在党建工作中要紧抓党内规章制度不放松,构建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效机制,完善制度,落实评估机制,确保党内规章制度对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出的各种要求能够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三)以关键少数为切入点

“政治路线确定了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要使教师党员理论修养提升工作取得成效,以教师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为切入点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党员干部是理论修养培养工作的重点对象。教师党员干部在理论修养培养工作中作为第一实施对象,理论修养培养工作在他们当中取得的效果好不好,开展理论修养培养工作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对于在“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党员中如何开展理论修养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另一方面,在教师党员理论修养培养工作中,教师党员干部发挥着模范作用。教师党员干部在思想教育活动中,带头学,主动学,深入学,率先垂范,当好表率,对于普通教师党员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感染、凝聚他们,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因此,学校在理论修养培育工作中,要以“关键少数”为切入点,发挥教师党员干部的“头雁”作用,带领“雁群”,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学习氛围,这对于教师党员理论修养培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卓越效果至关重要。

(四)以常态化教育为助推器

教师党员理论修养培养工作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发挥常态化教育的助推器作用。一方面,要以常态化教育持续推进理论修养培养工作。无论是理想信念的形成,还是理论的学习、理论的研究和理论的运用,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理论学习好、研究好、运用好,就需要經常学、反复学、循环往复学。另一方面,要以常态化教育巩固教师党员理论修养培养的成果。理想信念在教师党员内心形成后不代表万事大吉了,其面临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诱惑依然严峻,尤其是一部分理想信念缺失的教师党员和不主动参与学习教育的教师党员更容易受到影响,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所以需要以常态化教育巩固其理想信念,保障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

因此,学校在思想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两个常态化”。一是坚持学习教育常态化。学校不仅要主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而且要因地制宜开展符合自身情况的系列学习活动,引导教师党员自觉学习党章,自觉读经典著作,自觉学马列原理,使教师党员在日常学习中筑牢自己的政治信仰,把握政治立场,找准政治方向,把学习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坚持宣传教育常态化。学校不仅要利用好现有的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自有传统媒体,而且要发挥校园微博、校园公众号等数字化新媒体的优势,宣传党的思想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要在线下组织开展联动活动,确保理论修养培育工作走深走实,巩固思想理论教育的成果。

四、结语

总之,高中教师党员作为高中师资力量的重要支撑和中坚力量,发挥着带头模范作用,提升其理论修养水平,既可以带动教师队伍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师德师风,促进教师队伍良性发展,又能引导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推动高中校园优良学风的构建,促进高中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03):4-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猜你喜欢
理论修养提升路径
关于提高中国画专业硕士理论修养的探讨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理论修养是历史研究人员的一项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