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瑶佳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是中古时期的世界,由于在初中的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会比较陌生,较难进入相应的历史现场,所以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究这段历史。笔者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中的古代美洲文明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文化因子运用于古代美洲文化的历史教学中。
一、运用情境探究,师生共同探寻文化因子
情景探究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情境,在有针对性探究情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起到对课程学习产生“润滑”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感悟内在联系。在用情景探究时通过学生熟知的具体物象作为情景引入,具体物象是具体可感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具体物象,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熟悉感,从而增强对课程的兴趣与自信,从而产生思考和创新的想法,发挥情景教学的最大价值。
教材第32页中有一幅太阳金字塔的图片,其体积比埃及的胡夫金字塔还要大。在初中,同学们已经掌握埃及金字塔的相关知识,知道埃及金字塔主要是埋葬统治者的陵墓,而根据教材上太阳金字塔的图片下的文字指出,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实际是庙宇,由此让学生思考得出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是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接下来教师可根据“该金字塔为何会取名为太阳金字塔?”来可以设置一个情景由同学们去探究思考。
14 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 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 余万。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由学生结合教材31页中的相关文字,畅想一个阿兹特克人的一天会做的事情,当同学们提到关于粮食、农业等相关内容时,再结合教材31页中“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一些地理空间知识,回到之前“为什么会取名太阳金字塔”的问题,由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同学们的时空观念的素养,从而得出太阳在阿兹特克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會给他们带来光和热,所以他们对于太阳有一种崇敬之感。之后再展示材料巩固加深,“对阿兹特克人来说,‘人们特别崇拜太阳神,经常为太阳神献牺屏。这一活动几乎发展到了极端,据阿兹特克人的资料所载,在特诺奇蒂特兰的寺庙及金字塔的献祭中,一次可多达两万人。”[1]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除了阿兹特克文明之外,还有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在掌握阿兹特克人对太阳的崇拜之后,可让学生思考“玛雅人和印加人又崇拜什么?”从而展示关于玛雅文明中关于太阳的图腾以及玛雅文明太阳神形香炉,引导学生理解玛雅人对太阳的崇拜。接着追问“那么印加人是否崇拜太阳神?”引导学生从“印加”这一名字入手探寻,从教材32页的脚注中:“印加源于君主的称号,意味太阳之子”,学生可以明白这体现了印加人对太阳的崇拜,自称是太阳的后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古代美洲三大文明都对太阳有所崇拜的结论。
虽然古代美洲人也崇拜雨神、月亮神、风神、玉米神等,但对于太阳最为崇拜,太阳神位于诸神之上,被奉为上帝的化身。印加帝国最重要的节日太阳节于每年6月24日举行,人们会把农作物和家畜献祭给太阳神,感谢太阳神赐予的阳光。
从对以上的情景美洲古代文化的探究,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文明为什么会对太阳如此崇拜?教师可让同学们结合太阳的特征来进行思考。同学们会提出生产与生活需要光与热,所以会对太阳崇拜,从而也反过来说明了古代美洲人对黑暗的恐惧。
以情景探究的方式来落实文化因子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并结合学生对材料的把握与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情景的主人,增强学生对文化因子在古代美洲文化中作用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联想与思考。
二、围绕文化因子,展开蕴含联想的历史叙事
联想是指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2]通过对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联想,让同学们主动思考相关事物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情,而围绕文化因子,展开蕴含联想的历史叙事主要是通过对历史叙事的分析,以追问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事物间的联系。
在教材第二单元的导语部分,阐述了“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通过材料和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同学们思考: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与政治统治有什么样的联系?
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有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他们认为自己的是太阳的子孙,对于宇宙的延续负有重大责任,像一些最古代的民族一样,阿兹特克人相信:神们创造了世界,而太阳的诞生是最重要的事件。[3]
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
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设置问题:太阳代表了什么?太阳崇拜与政治统治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对材料一的思考,同学们会回答太阳会代表生命、权威、服从等答案。通过材料二的思考,同学们可以得出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会转移到君主的身上。
紧接着让同学们结合教材第32页关于印加帝国的内容:
帝国疆域达到100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 万,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它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结合材料进行思考:人们将崇拜转移到君主身上来,这样形成怎么样的政治?经过思考,同学们会得出形成一种相对比较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答案。
展示马丘皮丘城的图片,并且结合马丘皮丘城的资料,由同学们进行探讨“为什么马丘皮丘城会建造在高山之巅?”
马丘皮丘由南部的农业区和顺山势而建的城区组成。马丘皮丘古城的最高处便是“太阳神庙”祭坛,这是古城的精华,古印加人的灵魂所在。栓日柱是神庙祭坛中的一块红色花岗岩多面体圣物。“太阳的子民”把幸福、温暖、光明都归功于太阳神,他们唯恐太阳西下不再东升,因而祭师每到冬至便手拿金链栓在石柱上,为的是把太阳留住,“栓日柱”之名因此而起。[4]
經过探讨,同学们会猜测多种可能性,有可能是为了祭奠神灵,有可能是为了加强防御,有可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猜想,从而去得出对太阳的崇拜与政治统治之间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对于历史叙事的展开要做到从历史叙事中把握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要基于相应的历史叙事之上。在师生共同找出古代美洲三大文明都所蕴含的文化因子之后,围绕文化因子再对美洲文明进行猜测与分析,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不断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联想,逐渐深化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从而形成历史解释,进一步的把握文化因子和政治之间存在的联系。
三、横向延伸文化因子,升华对文明融通性的认知
横向联系是世界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世界历史本就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横向延伸文化因子的方式,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分析,寻找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深入探究背后存在的原因。
在对于美洲文明的进行了一些思考后,通过横向延伸的方式,探寻相同的文化因子在古代中国的文明中是否也存在过呢?
1974年和1977年青海民和出土有“卐”形纹彩陶壶。其中“+”字纹与印第安人象征太阳的“+”字完全相同。此外,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绘有太阳纹和月亮纹的彩陶片。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有一种青铜“轮形器”,呈圆形。已修复的两件直径约为84厘米;中心似轮毂的大圆泡的直径约28厘米,有5根似轮辐的放射状直条与外径相连。“轮形器”的中心大圆泡可视为太阳,放射状直条可谓四射的光芒。将太阳描绘成“轮形器”,是世界各国太阳崇拜民族比较一致的一种简易画法,如我国青海乐都县出土的彩陶盆上的太阳纹,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的太阳图案,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壁画上的太阳图案。[5]
通过阅读材料,教师可让同学们谈谈体会,感受美洲文明和中国文明中存在的联系,并且感受到两者都对太阳有崇拜感,并在课后利用唯物史观从农业文明的角度对两大文明中对太阳崇拜的原因进行解释——都基于古代农业文明来进行探讨研究。
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同性,古代中国和古代美洲有着不少的相似性,是什么原因使得两者具有相似性?通过解读两者分别存在的共同的文化因子,分析探究背后的文化通融性,主要基于两者相近时期近似的文化基因,从而分别形成了具有共性的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在展开对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的时候,必须先掌握其文明的特点。
【注释】
[1][美]J·埃里克、S·汤普森:《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民族译丛》1985年第6期,第7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11页。
[3]帕特里西亚·安纳瓦尔特:《对阿兹特克人祭的理解》,《贵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第91页。
[4]王淼:《马丘比丘:沉睡的空中古城》,《中华建设》2018年第2期,第159页。
[5]曲箫:《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文史杂志》2009年第3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