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诗人,只是一个时间段内诗歌写作群体的策略性称谓。整体而言,70后诗人的写作,在中国新诗百年历史上只是一个节点写作,他们没有终结什么,也没有确立过什么。这一代诗人的成长自有其具体历史语境,他们的成长地域和社会现实,他们面临的诗歌传统,他们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即特质姑且算作是一种诗歌写作风貌,而这种风貌可能会撬动诗歌的某种未来。这里所展示的黑龙江11位诗人,是目前有龙江籍或者生活在黑龙江大地上的70后,也是当下黑龙江诗坛较活跃的青年诗人。
黑龙江的诗歌地理有着北方地域的开敞、简洁、坚实、宏观的特质,但因大时代的信息传播和视野,在当下黑龙江众多70后詩人的文本里,也很难分辨出这种原始性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文本风格和特质则出于他们的本心和灵魂。
本专辑中,阎逸的诗,似乎忽略了现实,持有沉思的哲学气质,这一组诗对肉身的存在、灵魂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和对时间的追问,都有刀子刮骨般的触及,这是形而上的诗歌写作,是诗性的生命哲学探讨,显示了黑龙江70后诗人的深邃的诗歌视野;余小蛮的诗别开生面,诗句似乎是从童话和巫术中生发出来,她兴冲冲观察着世界和述说内心,有迷人的色彩;教授身份的陈爱中的诗歌,书卷气和仪式感强烈,诗行里充溢思辨气息,关照的主旨和境界颇大,难得的是,这些都牢固地建立在他细腻、感性的审美之上。黑龙江的诗歌地理学,在赵亚东、姜超、曹立光、肖云伟这4位诗人的诗歌中表象明显,东北地域风物构成他们诗歌的内在肌理和质地,流溢出的却是他们的赤子情怀和真意;诗人李东泽的诗充满智性,叙述性或白描似的短句,于平实和不动声色中给人带来瞬间的启示和战栗。本专辑中,除余小蛮外,还有三位势头正好的女诗人。闫语的诗,心灵的视境开阔,意象和风物在她笔下是左右手互搏式的,她在努力为自我打通被表象遮蔽的存在。水子的诗与自然风物交融,用情感来参悟存在之谜。谷莉的诗颇具寓言风格,诗中不乏戏剧性和些微荒诞感。
——特邀主持 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