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海
高考语文试题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命制,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情况,因此,通过对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总结其中的命题特点与规律,对于指导教师的一线教学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考试卷中,作文是一项特殊的内容,其兼顾价值导向、社会效应等因素,充分彰显新课改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发展提出的要求,始终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形成了命题过程中各种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即要难度适中,又要突出新颖性。为在稳定命题中找到创新点,本文通过对近年高考作文试题进行评鉴,以探索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一、突出命题特色
高考试题中的作文命题形式主要有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作文中,近年来出现诸多具有特色的作文题目,如“我想握住你的手”“2019的色彩”等。看图作文是要求考生根据图片信息选择立意写作,2019年全国Ⅲ卷出现了漫画材料,要求考生通过漫画寓意自选角度进行写作。材料作文在高考命题中则更加普遍,也是命题创新的难点所在。全国各地高考中除个别省区外,均考查过材料作文。如2020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是给出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进行立意。
从常见的作文命题方式来看,创新与突破存在难度,但很多地区的高考作文题目仍然展现出丰富的特色,如上海的命题作文题、全国卷的材料类作文命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且作文命题视角更加开放,注重突出学生在寫作过程中的理性思考。
综合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作文命题特色。
(一)考查形式要有新意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绝非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题目或材料中,反而是利用材料给予学生想象以及外延的空间,并需要学生通过抒情、议论、分析、叙述、论证等多种写作手法丰富作文内容,突出写作特色。因此,考查形式的创新并不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而能够利用题型及内容给人以新意才是关键。
(二)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
文化与人文两大因素的比重一直是命题中难以平衡的关键点,从高考作文命题以及全国各地优秀作文的情况来看,考生作文获得优秀的标准仍然是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考生引经据典、对名篇佳作精准赏析,充分展现出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且文章逻辑、条理清晰,辩证思想见解独到,令阅卷教师赞不绝口。这些都表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并非临时抱佛脚,而是不断地积累与沉淀。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如此优秀,命题人还需要以普适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生的学习储备和学习能力要有清晰界定,给予考生充分且合适的发挥空间。
(三)要有利于学生抒发情感、辩证明理
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关注考生情感的抒发是否合理、思辨分析是否正确。无论学生选择何种立意及写作方式,均需要其将所思、所感、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提醒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要考虑到作文材料、题目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情感,有无阐释哲理及创新观点的契机,是否能使学生通过材料和写作获得一定启示,激发真情实感。
(四)命题主题的选择要有切适性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中不乏沉重、刻板的主题,考生写作也趋向套路化,文章所举的例子也是家喻户晓、屡见不鲜的名人轶事,缺乏创新与活力,导致作文内容空洞,干瘪无味。因此,命题人在选择主题时,要考虑鼓励考生表达真情实感。例如,2007年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切入点小,以最平常的母爱亲情命题,使学生在对平凡事物的描写中融入情感,许多学生在高考后均表示作文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吸取经验教训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存在误区。如2007年重庆卷,要求考生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作,与该年其他地区的高考作文相比,该话题便于学生理解,且主题明确,学生读题后感觉很容易。但是我们深入审题后则可发现,这个话题过于平庸。高考是莘莘学子踏向人生新阶段的第一步,他们对高考必然感受颇深,而且大多数考生为高考而奋斗,在努力中收获,他们从中体会到的感情是共通的,但是由于该话题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展现知识性、人文性,也就难以写出新意。而且考生立意时容易出现分歧,“酸甜苦辣”是指高考,还是自己的高考经历?我国高考在发展过程中确实经历过挫折,高考恢复后几十年来,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如果学生单纯地从高考发展历史的角度立意写作,则话题过于沉重,且与学生生活年代相距甚远,学生难以表情达意,无法体现出其真实的写作水平。
鉴于以上经验教训,在高考作文命题以及创新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不为难学生
通常情况下,学生审题后应明确写作的方向与主题,因此作文题目的难度应适合于绝大部分高中生。例如,2006年天津卷作文要求学生以“愿景”为题目写作,从字面上理解,“愿景”近似于希望、希冀,内涵范围过大,无明确指向,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把控主题。很多学生针对题目无法找准立意,在考场上手足无措。因此,命题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能否准确理解题目,尽量以常见的词语命制题目或组织材料,切忌词语艰涩难懂、材料内容空洞无重点。同时,在降低命题理解难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命题不应如白水般毫无新意与营养。如“酸甜苦辣说高考”则过于“接地气”,学生虽然能够快速理解,但在新颖立意、深化写作上也存在困难。因此,成功的作文命题要考虑语文学科目标、学生能力水平,适当增加作文命题的文化含量,为考生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提供空间。此外,对于考生来说,高考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所有考生是公平的,作文命题也应考虑到所覆盖地区的所有考生。如2007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目“诗意地生活”,其审题难度不大,题目富有内涵,但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考生来说,他们难以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缺乏对诗意生活的深度体验,也就无法深入表达与叙述,仅能依靠想象写作。
(二)预留空间,激发考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高考作文是考查考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与能力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命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因此,在命题过程中要为学生预留展示能力的空间。从历年的作文命题情况来看,其中不乏束缚学生想象、不利于学生发挥写作能力的题目,也存在干扰学生思考、影响判断的题目。比如一些材料作文,材料虽然内涵丰富,能够带给学生诸多想象,但干扰学生的判断,使学生难以确定中心,进而影响作文立意。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但考查并非为难学生,高考生仅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普通高中教育,其能力和思想仍处于发展阶段,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并没有完全成熟,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以过高的水准衡量学生,无法保障命题的合理性。
高考作文命制长期处于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大潮中,命题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命题人不仅要结合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更要关注高中语文教学、考生的能力。因此,本文探索出两条路径,以实现求稳、创新的目标: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突出作文命题特色,让考生发掘作文命题中的新意;二是注重经验总结与积累,通过对以往命题情况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命题过程中自觉避开误区。希望本文的探究结果能为高考作文命题人有所帮助,以实现更加完美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姚林群,封思颖.写作能力考查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路径——基于高考恢复以来作文试题的梳理与分析[J].语文建设,2019(9).
[2]郑玉财.基于矛盾运动的审题与立意——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及主要立意解析[J].语文建设,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