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鑫
扎根边疆山区教育40余载,张桂梅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之光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她是一个身患23种疾病的普通教师,却改变了1800多个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她是一根燃烧的蜡烛,为近1800个家庭点燃了希望,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摸索出一条新路。
2020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致贺词时,提及她的故事,称赞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感动中国组委会对张桂梅的颁奖词。
在云南省华坪县,她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她就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张桂梅。
扎根边疆山区教育40余载,她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之光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祖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学生时代,她是班里的文艺骨干,曾在演出中扮演“江姐”,最爱唱《红梅赞》。最困难时,张桂梅总会拿江姐等革命先辈激励自己。
18岁时,她从家乡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开始在林业企业做行政,后因林业子弟学校缺老师,她转岗从事教学,还带出了不错的毕业班。再后来,考取师范学校,毕业后和丈夫到大理教书。1996年丈夫不幸因病去世,39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
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面对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的学生,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张桂梅的想象。有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和角票交学费,有学生只吃饭不吃菜,有的头天晚上把大米放进暖水瓶做早点。渐渐地,她发现学校里几乎每个班都是男生多女生少,“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早早辍学,或帮父母种地,或外出打工,甚至早早嫁人换取彩礼。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这几年的教育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她产生这种想法的,是她在一次次家访中见到的悲剧。
在一次家访中,女孩的父母为了3万元的彩礼,硬是要将13岁的孩子给嫁出去,张桂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无济于事,无奈只好放弃。后来,张桂梅再也没有见到女孩,这也成了她一生的痛。
她意识到,贫困山区教育的落后,导致了低素质女孩成为低素质母亲,从而培养出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要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我一个一个地去找辍学的孩子,我能找回来几个?尤其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孩因难以承受高中经济负担而放弃上高中的机会,能不能有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贫困山区的女孩们读高中、考大学,阻断山区农村的代际贫困?”
要在贫困地区办免费高中,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异想天开。可张桂梅不这么想,为了改变這片贫困的土地,从2002年起,她就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
为了建起这所学校,她毅然踏上募捐之路。带齐所有的证件,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了一大兜,在城市街头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我想办一所学校,您能不能支持我五块、十块,哪怕两块都行?”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募捐,换回的却是不理解和白眼。她曾被人放狗咬,被吐口水骂是骗子,筹款之路比她想象中困难许多,用了5年寒暑假的时间也才只筹措到1万元,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使她建校的梦想传播开来。随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首届共招收100名女生。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其他16名教职员工。
开学那天,张桂梅站在唯一的教学楼前,泪流满面。
华坪女子高中的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一直由县教育局负责。女高学生除了自己的生活费,其余全免。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下定决心,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早起晨读,晚上自习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有限定。学生的学习时间用到极致,学校的空间也用到极致,走廊墙上除红色教育宣传画外,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定律。周末固定上课,毕业班老师每晚守到学生休息,而老师们没有加班工资。学校苦办、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张桂梅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点一滴将勤奋、努力的品格灌输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有人说张桂梅苛刻,其实张桂梅比谁都更心疼孩子们,但是她又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读书和考大学对于山区女孩的意义。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
2016年,华坪女高建设完成,学校有了食堂、宿舍和塑胶运动场,在校生达460多人。连续多年,华坪女高不仅一本上线率保持在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也位居丽江市第一。建校至今,把1804个大山女孩送进大学。
燃烧自己 烛照他人
13年来,在华坪女高毕业的1800多位贫困女孩心中,张桂梅就是一支照亮她们前路的蜡烛。
为了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很重要的工作。她不是丽江人,却已走遍丽江的山山水水。办校10多年来,每届高三、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她现已走了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中。山区偏远、山路艰辛,很多学生的家只能靠步行到达,连爬山过去都得好几个小时。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
家访中,她曾经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也曾带头捐出随身的钱……
一次,张桂梅来到深山村寨一位成绩下降的学生家中家访,这个女孩是全村第一个高中生,入学那天全村人送行。学生的爷爷对张桂梅说:“如果孙女能上大学,自己就是死了也安心。”张桂梅回答:“我一定让您的孙女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如今这个女孩已大学毕业,在她的影响下,这个村里已经陆续走出了好几位大學生。
“张桂梅不仅影响了一所学校,还影响了丽江广大山区农村。以前农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很多,现在很少了,农村家长送孩子读高中的意识普遍增强,我们开家长培训会,有5800多名家长通过网络直播参加培训,多数是农村家长。”华坪县妇联主席刘安萍介绍。
2020年高考华坪女高又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在2021年高考打个漂亮仗。
就在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因为巨大的压力和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她身患心脏病、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多次送往医院抢救才活过来。但张桂梅拒绝住院,只靠吃药止疼坚持工作。现在的她上下楼梯都要扶着扶手一点一点挪动,因为稍微用力就可能碰到胳膊上的包块骨刺。病痛已经让她无法继续站在讲台上授课,但她仍然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挨个摁亮楼道里的灯,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提着喇叭喊学生们晨读,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晚上12点检查完所有的教室后她才休息。
“再坚持一下。”张桂梅说,“我也自己想办法找一些止疼药,先止疼,后面再说。现在也不想去检查身体了,越检查毛病越多。”尽管疾病缠身,张桂梅还是尽量让自己显得精神一点,坚持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
张桂梅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至今和学生一起住在女生宿舍里。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一次性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昆明市总工会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余元,捐献给了山区孩子们和其他需要的人。为了给寒冬腊月里发高烧的男生保暖,她把丈夫留下来的珍贵的毛背心送给了他;为了省下钱来资助学生,她戒掉了肉食,常年吃素;为了回报和她并肩作战的女高教师们,她把数年来领取的劳模慰问金全部用作教师们的教学奖励金,可她自己却连一袋牛奶都舍不得喝。
2007年,张桂梅要到北京参加重要会议,华坪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看到张桂梅衣着朴素,特意拨了几千元钱给张桂梅,让她去购置一套正装用于参会,并叮嘱她把剩下的钱带在身上,路上也方便些。看着儿童之家简陋的办公环境,她想都没想,就把这笔钱“挪用”给儿童之家买了一台电脑。
张桂梅没有子女,没有财产,但她并不孤独。从2001年起,张桂梅一直是华坪县儿童之家院长,先后有172个孤儿在儿童之家成长。在她心中,女高和儿童之家都是她的家,孤儿们和女高学生,都是她的孩子。每天下午6点半,张桂梅都会乘电动车来儿童之家看望孩子们,一到门口,孩子们都跑出来喊:“老妈!老妈!”大家亲热地搀扶她下车,牵着她的双手,一家人说说笑笑地走进家门,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春华秋实 桃李芬芳
如今,张桂梅培养的一届届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更有不少学生在她的影响下,主动扎根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女高毕业生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读书时,因为家庭困难,张老师经常偷偷塞生活费给我。在我心中,张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华坪女高毕业生山启燕说,“现在我已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乡村幼儿教师。我会谨记张老师的谆谆教诲,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
“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桂梅说,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们精神面貌变化,为教育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她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民族地区当自强,探索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要更加均衡发展,希望全社会关心民族地区教育。
是什么支撑着张桂梅一路走来?张桂梅说过:“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前不久,张桂梅校长17岁的照片在网络中不断刷屏,照片中她眼里有光,笑容灿烂。
如今,64岁的她,再不复以前的光鲜亮丽,却比任何时候都光芒万丈。
又是一年高考时,张桂梅的期盼一年年延续着,她想看着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进理想的大学。这台“永动机”,又将不知疲倦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