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史奋斗路中国情

2021-07-29 05:15汪亚卫
军工文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航空工业研制战斗机

汪亚卫

现代航空科学技术是18世纪发轫、20世纪快速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1738年,瑞士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用科学方法,解释了流体动力产生的原理,为航空器在空气中飞翔提供了科学依据。19世纪初,随着由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的试飞成功,人类终于实现了载人、有动力和可操控的持续飞行,从此揭开了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篇章。

飞机的发明改变了世界

飞机发明后,人们很快将其实用化。1909年7月25日,法国人布莱里奥驾驶自行研制的飞机成功飞越了英吉利海峡,轰动了世界。飞机随后开始被用于执行运输、邮政和旅游业务,飞机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飞机很快也被用于军队作战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作为全新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参战国的广泛的使用。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军用飞机已发展成侦察机、驱逐机、攻击机、舰载机和教练机等多个机种,飞机的速度、航程和载重量不断提高。航空工业在战争推动下,迅速扩张起来。飞机在民用运输市场得到了广泛使用,带来了民用运输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德国容克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等航空工业企业先后设计研制出了受到市场欢迎的民用运输机,航空商业运输的发展给世界交通运输业带来了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大规模使用,极大刺激了各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美国、英国、德国在二战期间航空工业从业人数分别达到了210万、182万和110万人。战争期间,美国共生产飞机26万多架,英国生产12.5万架,德国生产11万多架,苏联生产11万架,日本生产7.5万架。二战期间各国战场上的大空袭、大空战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航空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航空进入了“喷气时代”。喷气式战斗机,从早期追求超声速的第一代,到追求高空、高速的第二代,再到追求高机动性的第三代,直至发展到追求飞机隐身性能的第四代战斗机。航空科学技术在战斗机一代代的更迭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战略轰炸机、空中预警机、大型运输机、电子战飞机、武装直升机、军用无人机等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加快。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爆发了多场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航空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空中作战的样式更加多样化。2020年9月,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爆发了纳卡之战,阿军在战场上大量使用无人机装备,用于侦察、攻击和摧毁敌军的防空导弹阵地、坦克和重型火炮等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使人看到了无人机装备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的威力。

民用飞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持续加快。由英国率先研制的“彗星号”喷气式客机,把喷气式客机带进了世界航空运输巿场。美国、苏联、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续设计研制成功了波音系列、麦道系列、空客系列、图波列夫系列的民用客机。各种用途的固定翼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和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和使用也不断加快,世界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中国航空工业在艰难中前行

中国现代航空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初,早年随父旅居美国的中国人冯如,在美国人莱特驾驶飞机首飞成功后,就立下航空救国的志向。1909年9月21日,冯如在美国奥克兰的兰尼学院操场,驾驶自己研制的“冯如1号”飞机成功飞上蓝天。1912年2月,冯如带着两架飞机回国投身辛亥革命,并担任了飞行队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东燕塘的飞行表演中不幸牺牲,年仅28岁。

孙中山先生认识到发展航空对国家强盛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航空救国”的主张,他于1918年在广州设立了航空处,建立了空军部队并建立了飞机制造厂,192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乐士文1号”。1913年和1918年,北洋政府也在北京的南苑和福州的马尾分别建造了飞机制造厂,设计并制造出了多种飞机。国民政府时期,采用与国外合资和国内独资等方式建立了飞机制造厂、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和飞机、发动机修理厂。同时,开始建立航空科研设施,并在大学开设了航空专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空军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空战。在1938年的“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的300多架飞机全部投入会战,一举击落日机61架、炸沉日舰10艘。在抗击日军轰炸南京和保卫上海的大空战中,中国空军飞行员英勇抗敌,直至中国空军的主战飞机在战斗中损失殆尽,写下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悲壮的篇章。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十分重视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派人赴苏联学习飞行和航空工程。1946 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了航空学校,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和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使用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大规模投入空战, 发生在1950 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当时,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驾驶苏联米格-15 喷气式战斗机,勇敢地与美国的F-80、F-84、F-86 喷气战斗机展开了殊死的空中搏斗。以张积慧、王海、韩德彩等为突出代表的志愿军空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击落敌机330 架,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部队的地面作战。

新中国航空工业在奋斗中续写辉煌

新中国航空工业于1951年创建后,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全力支持。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先后在沈阳、哈尔滨、南昌和株洲建立了飞机和发动机修理厂,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和人民空军的建设。从1953年开始,航空工业在国家第一個五年计划支持下,启动了飞机制造企业和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建设。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厂飞上蓝天,毛泽东主席亲自向工厂签发了嘉勉信。随后,国产歼5战斗机、运5运输机、直5直升机等新中国飞机史上的多个“第一”的机种相续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从修理转向了制造。

开始自行设计和研制国产飞机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1956年8月,中国航空工业在沈阳建立了中国自己独立的航空科研和产品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和沈阳发动机设计室。此后,又陆续建立了航空材料、飞行试验等航空科研、试验机构。从海外归国的徐舜寿担任了新中国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他带领着一批奋发有为的年轻航空工程师,独立设计出了首架自行设计的国产飞机——歼教1。

从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开展向内地扩展,先后在西安建设轰炸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厂,在成都建设新的战斗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厂,在多地开始建立航空机载设备的制造企业。从1964 年开始,航空工业按照中央的布署,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先后建立了陕西汉中运输机基地、贵州战斗机基地、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基地和湖北荆门水上飞机基地。

为了加强航空科研设计的体系化建设,1960年底,全国的航空科研和设计单位集中起来,组建了航空研究院。航空研究院成立后,全力推进自主设计和研制国产飞机,取得了显著成果。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先后建成了30多家专业航空科研设计单位,涵盖飞机、发动机、机载、航空武器、空气动力、结构强度、飞行试验和技术基础等多个技术领域。

截至1977年,在航空产品研制方面,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参照设计、自行研制、改进改型等多种方式,研制生产出了包括战斗机、教练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等多种国产飞机,基本满足了军事需求。通过开展对米格-21 飞机技术模底,自行设计并首飞成功了国产歼8 战斗机,探索出中国自主设计先进喷气式战斗机的新路。在民用飞机的发展方面,中国设计试制了运10喷气式客机,在尝试进入民用飞机发展领域方面迈出了步伐。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航空工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航空工业通过全面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开始实施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航空产品的研制驶入了快车道。航空工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与国外航空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1982 年之后,一批又一批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航空工业的技术团队,给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切实加强航空科研工作,当年,航空工业提出了“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方针,确定以科研经费的30%用于预先研究。2002年,航空工业在“三个一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索一代”“四个一代”的发展方针,使航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制形成了梯次推进、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预先研究工作,中国航空工业突破了一大批航空关键技术,逐步掌握了一系列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的先进设计、试验、制造和使用维护方面的技术,特别是在飞机的总体设计技术、主动控制和电传操纵系统技术、综合航空電子系统技术、捷联惯导和卫星导航系统技术、飞机复合材料技术、精确制导武器和综合火控系统技术、数字化航空制造系统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中国航空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歼10、歼11、歼15、歼20 战斗机、直10 武装直升机、直20 直升机、“新舟”60 支线客机、ARJ21 支线客机、运20 大型运输机、C919 大型客机、“翼龙”无人机等一大批新型航空产品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持续重视航空科研,鼓励科技创新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进入21世纪之后,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更加快速地发展,使航空产品在设计、试验、制造和使用的全过程得以优化,减少了型号的研制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从1978年到2020年的40多年间,中国航空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归功于几代中国航空人的共同努力。其中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开拓者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焕发出了青春,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多种飞机型号的设计研制工作中忘我地工作。正是他们带领着年轻一代攻坚克难,才夺取了航空产品设计研制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顾诵芬、陆孝彭、屠基达、宋文骢、李明、陈一坚、石坪、杨凤田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一批批莘莘学子在大学毕业后加入到航空工业建设者的行列,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不畏艰险、苦干加巧干,逐步成为了支撑国产飞机“井喷式”发展的栋梁之才。杨伟、孙聪、唐长红、吴光辉、樊会涛、吴希明等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他们已经成为带领中国航空工业继续前行的领军人物。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的任务更重了、项目更多了,党和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大了,相信以80后、90后为骨干的年轻一代中国航空人能够攀上航空技术的新高峰。

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入大学学习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我曾在研究所长期从事飞机技术和航空工业发展的研究工作,后来又亲身参与了多种国产军民用飞机的设计研制和生产的管理工作。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奋勇拼搏和快速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对40多年来航空工业“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些经历激励了我借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0周年之机,拿起笔来,记述下40年多年来一型又一型国产飞机的奋斗之路。

猜你喜欢
航空工业研制战斗机
EF2000台风战斗机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摄影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国产FBC-1战斗机
纪念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