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萍(江苏:镇江市实验小学)
中国的课堂大多是教师的天下,尽管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根子里的传统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为了应试的需要,很多教师仍然是想办法要模式化课堂、标准化学生。而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见识、成熟度和个性都远远优于以往的学生,因此就引发了诸多师生矛盾、亲子冲突。课堂,起源于教师、服务于学生,要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就要学会“顺势”,尊重学生的需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去构思课堂,扭转“唯师独尊”的一言堂和独角戏,循着学生的发展态势,成全学生的成长。
数学是一门讲究严谨的学科,没有太多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如何把数学课上精彩,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还学得扎实,值得数学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
兴趣是所有学习动力的来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课前教师思考的重点。兴趣的激发不只在课的开始,还应贯穿于整个课堂,并包括练习的设计和教师的表现。
将学习内容贯穿在有趣的情境中,这对低年级学生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不能在课堂上坐40分钟就听一个枯燥的数学概念或进行单调的练习,但如果像讲故事一样,把学习内容和任务贯穿起来,在视觉和听觉上都会避免学生的疲劳和倦怠。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当堂学习内容的新奇感与探究欲,这对中高年级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出现独立性,自我独立意识渐渐形成,喜欢挑战,如果在授课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为了尽快得到答案,就一定会凝神听讲、积极思考、参与课堂。
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及奖励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保持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如何“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也许温柔的话语、红花贴纸、抱一抱就能让师生关系亲近起来;到了高年级,尤其是现在的高年级学生,对一位老师“亲”与否,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教师的个人魅力,比如知识是否渊博、讲课是否风趣、待人是否平和……有些课堂安安静静不一定就是认真听讲的好课堂,很可能是师生疏远、相敬如宾、互不干扰的教师一言堂;有些课堂七嘴八舌、争论不止不一定就是无序混乱的课堂,很可能是师生一体、教学相长的发生之地。
除教师的个人魅力之外,还有一个对学生注意力有积极影响的因素就是评价机制。比如,我在高年级一贯使用的“积分换购”,受到了几届学生的欢迎。让学生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为自己挣分,学期末这些积分就是参加商品拍卖会的入场券,拍卖的商品价值直接与积分多少有关,因此,学生都特别珍惜自己的得分,为了这个得分他们会认真听讲,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捕捉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模式,然后顺势引导,自然水到渠成。
案例:这里有一块长8米的长方形花圃,设计师想扩大18平方米,并且只能把它的长增加3米。如果是你家的花圃,你会怎样做?
学生开始思考,并画出了一幅幅示意图,向集体展示、交流:
A:我选择在一边增加,这样施工起来方便,可以在右边增加,也可以在左边增加。(如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B:我选择在两边增加,方便计算,两边增加的长度可以分别是1.5米,也可以不一样,只要加起来是3米,就可以了。(如图三)
图三
C:我想把花圃从中间分开,在中间增加一块。
“不行,不行,实际情况下,你怎么把花圃分开?”
“哈哈,地裂了!”教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D:我想在上下分别增加两块。
“不行,不行,只能增加长,你这样花圃就变宽了。”
师:我们画画图,来看一看呢。
……
学生的想法,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既有教师意料中的,也有让教师惊讶的,特别是那种在中间添加的方法,从数学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放到生活中它就不合适,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一下子就会给出否定;最有价值的就是那个错误,因为这题是“通过改变长的长度来改变面积”,后面还会碰到“通过改变宽的长度来改变面积”,甚至有“长、宽的长度都发生改变”的,学生往往就容易出现混乱了。没有这个话题的充分对话,我们可能要等到学生练习时才会碰到,到时就题讲题,不仅突兀,也会让学生思维建构的长度增加,错过思维最佳的整体链接机会。给学生表达的时间,给更多学生以表达的机会,就越容易抓到问题的焦点,彻底解决问题。
个体关注在集体授课中是不大容易实现的,而每个学生又都希望能成为被教师关注和喜欢的那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交流之外,我们可以把作业本作为师生交流的又一个平台。
在每日作业批改旁边加上一句“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分解出的都是质数吗?”“短除结束,要用一道乘法式子写出这个合数的所有质因数,你的乘法式子呢?”“每题之间要有间隔,混在一起,还能看清吗?”……有肯定,有委婉的批评,也有明确的指导,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指引,无声胜有声。
现代化的课堂是开放的、多元的、自主的,要实现学生主体,就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诱发一切学习动机的本源更多来自教师。带着服务态度的教师会习惯从学生心理出发,尊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的眼睛去思考数学课堂、审视数学课堂,然后去调整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习,顺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在收获一个个伸手可得的成果中获得自信与快乐,这是真正的成全人的发展的课堂,实现了教学与教育的融合,教学为教育服务,最终走向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