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金凤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易红(2015)在《“有”的语义核心》中提出了“有”的语义,他认为“有”的核心义是“存在”,其次可以表达“领有”;薛宏武(2012)也提出“有”的初始概念是“存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关于“有”的义项如下,词性为用言的有:A.表示存在;B.表示领有;C.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某种程度;D.表示发生或出现;E.表示所领有的某种事物(常为抽象的)多或大;F.泛指,跟“某”的作用相近;G.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词性为副词的有:H.用在某些动词的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词性为词缀的有:I.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
不难看出,“有”的其他义项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其基本义“存在”的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延伸。目前学者们对于“有”的义项和用法存在不同的见解,如孟琼(1987),刘月华(1983)等人认为C项中的“有”表示“估量、比较”,而吕叔湘(1980),詹开第(1981)等学者则指出虽然“水有一丈多深”的“有”是说数量或性质达到一定程度,但是“他有哥哥那么高了”的“有”是“比较”的意思。“有”的意义在变化的同时不断泛化,因此上述“有”的各个义项便从表达词汇意义转向语法意义,其中ABD为词汇意义,CFGHI均为语法意义。
“有”字句中存在表达行为完结的句式,石毓智(2004)认为,普通话里“有”与动词的很多搭配具有体的表达功能。随着“没有+VP”向完成体标记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有”也渐渐获得了与体表达有关的各种用法。
在此,我们探讨汉语“有”表达完成体中的一个典型句式“V+了+有”。宗守云(2013)指出该句式在语用上受时态的制约,即在时态上要求已然性。含“V+了+有+数量结构”句式的句子都是表达已然事件和实现命题的,而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虽然与句式中含有表完结义的“了”有一定的关系,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有”已经泛化为表完成体的体标记。例如:
(1)结果那天她一直在流泪,但是讲话的时候她就控制着,后来谈了有四十来分钟。
(2)因为钢琴我从小就学,学了有十年之久,我觉得有音乐基础就行了,所以就把钢琴丢掉跑去学古筝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汉语中另一个表达完结的句式“有+V+过”,此句式因“过”的加入也被认为是一种经历体用法。句中的“有”同样发生了虚化,与前面提到的“V+了+有”句式相比,“有+V+过”时态上同样要求已然性,例如:
(3)如果有去过“水木清华”和“八里台”的“南大”的人,大概都可以领略那一种颇富于“牛津味”的学风。
(4)于是他们便热烈而高兴地交流了不少剧名,慕瑞儿:你有看过《我心依旧》吗?墨瑞:没有。
(5){去年/上个月/昨天/刚才}有见过他。
汉语中的“V+有”句式是一种来源于方言用法且正在发展中的句式,它用来表达某个动作完成之后会转换为一种状态形式持续下去。例如:
(1)房梁上是不是藏有东西?
(2)水泥楼梯上到处留有血迹,一直延伸到水扬的家门口。
(3)塔顶的金风向标下承着一把金伞,伞上挂有一千四百多个金铃和银铃,风吹铃动,金声玉振,使信待们恍闻天乐。[+存在]
(4)武装的匪徒带有手枪、步枪和棍棒,轮流把守着选举段。[+领属]
同样,汉语“有”在语义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观性也在不断加强,“有”最初只描述客观“存在”,后来逐渐发展出强调数量多的意味,包含着明显的话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例如:
(3)那位老战士说:“仓库有的是面,差几十斤也看不出来,谁还跟你一斤一斤查去?”
句中听者通过“有的是面”捕捉到的信息不仅是“有”,而且还有“数量多”这层蕴含义。另外,“有”也可作为焦点标记,此时的“有”虽为羡余成分,但它可以让其后的成分成为全句的信息焦点。例如,“这口井有八米深”和“这口井八米深”语义基本相等,但是前一句加了焦点标记“有”,从而起到提醒人们关注全句的信息焦点“八米深”的作用。因此,“有”的主观化体现在说话人对所述命题的强调,并将其处理为一个强调标记,可通过重读来体现。
注释
(1)该排名信息来自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2)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