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07-28 07:34佟昕阳
速读·下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区域经济高职教育

佟昕阳

◆摘  要: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与教育资源。为探究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索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本文基于协同发展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并从教育理念、治理体系、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由原来的高速发展逐渐过渡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关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经济的转型发展刺激了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而高职教育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政府、学校等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因此如何发挥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1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概述

协同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资源或个体,为了同一目标,在秉持多样性、协同性与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协作,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促进二者双赢发展。在协同理论中,协同效应是重要内容,两个或多个资源或个体在协同发展中,能够产生“1+1>2”的效果。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范畴来看,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视为一个大的宏观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等是组成宏观系统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围绕共同目标开展有序整合与协同,能够产生“1+1>2”的整体性功能。在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需要协调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同时也需要平衡各要素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2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2.1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更多的创新性、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最大,行业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必然带来人才结构的改变。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创新性、应用型技能人才越来越受欢迎,综合技术素质越高,在部分人才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中所共享的力量越大。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2对职业培训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

高职院校在承担创新性、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重担的同时,也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培训等服务。随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成为常态,产业转型对技术的要求更高,这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转岗”“转业”的问题。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技能培训与职业培训,能够使这部分人快速走上新的岗位,不仅解决了结构性就业问题,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高职院校面向行业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技能与职业培训,也能够有效的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3高職教育发展的需求

不仅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也需要其作出转变,在人才培养方面快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首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要求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其次科技研发的有效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也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再次服务社会的需求,要求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3高职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3.1树立协同发展教育理念,建立合理的治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也为了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转变观念,树立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办学,将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将办学方案与人才培养战略融入到区域产业布局中。要突出特色办学,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实践适合区域、地方和学校融合的形式。要加快高职院校学校制度建设和完善,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探索重点领域转型,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3.2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教融合要求,高职院校要在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鼓励社会资本、企业等要素参与高职教育,大范围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协同发展。要深入探索和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情况,以及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做优做强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丰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3.3建立协同发展目标,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平台

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建立学校自身的协同发展目标,是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处于相同的目标方向,从而获得“1+1>2”的效果。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主导支持,搭建政产学研协同平台,在政府、学校、企业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从人才培养、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协同发展目标。在政产学研协同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机制,推进协同育人,将学校打造成为区域、城市、企业的技术技能创新研发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宇,黄秋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黑龙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刘建平,范小英,刘艳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

[3]邹瑞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以株洲市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

[4]宋贤钧,张昭,陈蕾.“互联网+”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基金项目: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21年院内立项课题。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区域经济高职教育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