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德 郑洁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间歌曲;歌词文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25 — 03
鄂伦春族分布于我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境内的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歌曲按体裁可分为“柬达温”、“摩苏昆”、“吕日格因”、“格依哈恩”四种。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文字,其民间歌曲就带有着记述的特点,鄂伦春族民间歌曲的歌词文本是鄂伦春族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其中蕴涵着历史性特征。
鄂伦春族民间歌曲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中形成和传衍、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建构,体现在鄂伦春民歌与政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状态等的相互交织。鄂伦春族民间歌曲的建构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经历着变迁。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前,他们世代生活山林之中,古文献记载称为“林中百姓”。而正是这山林生态创造出了鄂伦春族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其被记载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歌曲之中。
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17世纪以前,他们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北的广阔地区活动生息。17世纪以后,一部分鄂伦春人从精奇里江南岸迁至大小兴安岭。清政府统治期间,鄂伦春人民生活极为不易,沉重的剥削使其对清政府的统治痛苦万分。民间歌曲《坎拉斤宝》所示:“官府的命令呀传下来,哪个鄂伦春人敢不上山?你这一去呀三个月时光,我在家里把心放宽……黑桦树底下埋着我的亲人,眼看着黑土我心火如焚。可恨的官府逼你上山,坎拉斤宝哥哥,黑沙土里埋葬了你的青春!”①清政府逼迫鄂伦春人进山,迫使他们为自己服务之外,还需服以兵役抵御罗刹侵犯。鄂伦春人民从军之事,可见民间歌曲《摇篮曲》:“睡吧,我的小妞妞,你的阿爸从军去到爱辉,映山红花开时才能回家。睡吧,我的小妞妞,等你能拿起弓箭的时候,骑上骏马也去打罗刹。睡吧,我的小妞妞,睡吧,我的小妞妞,我的小妞妞快快长大吧!”①鄂伦春族在清政府统治时期既需要进贡,又需要入伍,生活十分艰辛,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鄂伦春人对于外来侵略敌人的憎恶和对内部团结的渴望。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保持鄂伦春人原始落后的状态,把他们全部驱赶入山狩獵,当作特殊的民族加以隔离,使原本‘弃猎归农的趋势发展进入阶级社会的鄂伦春族又重新开始过着原始狩猎生活”。②这段历史在民间歌曲《苦歌》中得到反映:“日本鬼子烧了我的房屋,把我们赶进密林深处,瘟疫害死了年老的父母。仙仁柱挡不住大雪风暴,吊锅子早就空无一物,叫我怎能啊怎能活下去!”③这种迫害与我党之优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关心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为他们建造了房舍而下山定居生活,随之产生了许多颂赞类题材的歌曲。民间歌曲《兴安岭高又高》中唱到:“兴安岭呦高又高,密密的森林环山抱,自从来了共产党呦,鄂伦春人民抬起了头,哪咿斯哪耶哪呀啦昔那耶。”④充分地表达了鄂伦春族人民对党的赞扬和热爱。
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前以狩猎、采集为生,其民歌伴随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歌词中有大量描写狩猎采集、婚姻恋情、游戏娱乐、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社会生活的情景。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后,他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由原来的狩猎、采集生活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民间歌曲的歌词文本中显示了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和政府赞颂。如《季节歌》中就展现了由打猎到农耕的生产劳动方式的转变:“三月里来鹿胎期,猎人进山打红围。四月里来野花香,放下猎枪种田忙”。⑤
鄂伦春族民间歌曲承载着本民族的民族认同。鄂伦春族是勇敢而勤劳的民族,民间歌曲伴随着鄂伦春族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他们的历史与文化。鄂伦春族人民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他们热爱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对自己的祖先、历史的认同体现在了民间歌曲的认同。鄂伦春族作为狩猎民族,他们的历史在民间歌曲中有所记载。民间歌曲中彰显的狩猎文化特质让我们牢牢地记住民族的文化传统。
鄂伦春族民间歌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审美性和娱乐性。鄂伦春族民间歌曲中的柬达温、摩苏昆、吕日格因、格依哈恩,四种音乐类型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性。“柬达温”,山歌、小调性质的民歌,内容广泛、曲调爽朗、优美高亢、节奏自由、结构短小、情感质朴;“摩苏昆”说唱结合;“吕日格因”歌舞一体;“格依哈恩”色彩神秘。歌词文本主要采用比拟性的表达方式,一般头押韵、多采用比兴、夸张、重叠、比喻、排比、拟人化等手法,达到意蕴深刻、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的艺术效果和审美境界。鄂伦春族不同体裁的民间歌曲各具特色,鄂伦春族长期生活于山林之中,人们便在打猎之余或是熟皮子、摘野菜的时候演唱歌曲,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特征。
鄂伦春族民间歌曲具有深刻的教育性。鄂伦春族对于自身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人生礼仪等具有教育性的文化在其民歌中均有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教育性意义。鄂伦春族民间歌曲中记述着尊老爱幼、遵守自然规律的传统美德。民间歌曲《猎物大家分》中唱到:“猎物分给大家,老人寡妇都有份”。⑥这些歌词内容都体现了鄂伦春族的尊老爱幼、帮助弱小的美好品格,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鄂伦春族民间歌曲具有广泛的叙事性。鄂伦春族民间歌曲尤其是“柬达温”和“摩苏昆”中大量的歌词文本以叙事的方式进行。民间歌曲《卡尔间波姐夫》的歌词文本中就以叙事的角度记述了这样的事件:卡尔间波姐夫骑着马进山打猎,我追上了姐夫看到其搭的帐篷、居住的环境。⑦民间歌曲中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叙事,将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体现了鄂伦春族民间歌曲较强的叙事性特征。
目前国家、政府、各级学校和其他一些社会团体、机构以及个人对鄂伦春族民歌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国家设立了传承人机制、文化部门积极举办保护和传承活动、学校进行了“民间歌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鄂伦春族民间歌曲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事业,我们仍然需在现有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搜集与整理。
首先,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积极组织专业团队对鄂伦春族民间歌曲音乐文化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建立完善的鄂伦春族民间歌曲数据库,建立完善的鄂伦春族活态文化的传承基地。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建立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自治区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等多层次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给予传承人传承资金,保障其民间歌曲音乐文化的资金需求。
其次,学校部门应多层面、全方位的进行保护和传承。将鄂伦春族民间歌曲的传承教育渗透到各个学年段和年龄段,注重对于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传承教育,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历史和现在,深化民间歌曲保护传承的文化内涵。学校之间还应广泛进行交流,将鄂伦春族音乐传承的经验和教训相互探讨,对学校教育的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以起到示范作用。各级学校应深化“民歌进校园”等活动,进行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和传承,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展览,举办主题班会等传承活动。
再次,扩大民间传承的影响力度。鄂伦春族民俗节日篝火节是鄂伦春族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也是鄂伦春族接触音乐文化的渠道之一。目前的篝火节的举办较少,在完善举办大型篝火节的基础上,更应举办小型的篝火节,在鄂伦春族聚居地的县城、乡镇、社区、街道、村屯等积极举办篝火节,进一步扩大传承力度,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民俗文化的熏染。还要增加民俗节日的辐射范围,使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使节日在线上传播的范围扩大,参与人数增加。
最后,增强民众传承的自觉性。民众的自觉传承是鄂伦春族民间歌曲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的重中之重。鄂伦春族民众的自觉传承首要是要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社会各方应加强对于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得鄂伦春族民众知晓自己本民族的历史,使其对民族文化产生热爱。鄂伦春族内部的老人或年长者应积极对后辈进行宣传教育,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孩童在家庭中接受文化的潜移默化。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狩猎文化较为显著的民族。鄂伦春族人民在生产生活、社会劳作、人际交往等行为之中产生了丰硕的民间歌曲。鄂伦春族经历了由山上狩猎到下山定居的演变过程,经历的各个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又深刻的烙印在其民间歌曲之中。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赋予了鄂伦春族民间歌曲不同文化特征,是社会和历史的见证。
鄂伦春民间族歌曲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宝贵财富。著名音乐学者田青先生说:“搜集民歌的过程是充满着艰难的,比如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音乐工作者深入到下面去跟当地的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个时候录音设备缺乏,就靠我们的音乐工作者白天一句一句的学唱,然后晚上在油灯下面记谱,今天要问我民歌采集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抢救,让那些曾经世世代代活在祖先口中的民歌今天都能够有传承。这个工作是值得的,因为民歌是全人类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但今天为止,我们的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我们建立的非遗保护体系里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我们的蒙古族长调、我们的南音、我们的侗族大歌、我们的花儿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成为全世界人民的遗产,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几代音乐工作者尤其是民歌采集收集整理的工作者们的骄傲。”鄂伦春族民间歌曲是狩猎文化的载体,她承载着文化自觉、民族认同历史,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哲理性、教育性。
鄂伦春族民间歌曲歌词文本和曲调现阶段虽已得到了一定的挖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持续的协同关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校等应通力合作,我们期待着鄂伦春族民间歌曲保护和传承迎来新的春天!
〔参 考 文 献〕
〔1〕呼伦贝尔盟文联,呼伦贝尔盟文化局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09.
〔2〕暴侠整理.鄂伦春族民歌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3〕王锐.从“古伦木沓”节展演看鄂伦春族柬达仁〔J〕.艺术教育,2015,(09):126.
〔4〕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5〕于硕,赵式庆主编.山上啊,山上!鄂伦春猎民口述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7,06.
〔6〕于洋,初征.传承与变迁——鄂伦春”赞达仁”的音乐阐释〔J〕.音乐创作,2017(10):118-120.
〔7〕王潇苑.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8〕韩来兴,单景春.明清以来黑河鄂伦春族大事记(1616年——1956年)〔J〕.黑河学刊,2003,(06):
117-127.
〔9〕姚二刚.从“诸申”到“少数民族”:鄂伦春的身份变迁〔D〕.吉林大学,2014.
〔10〕娜敏,杜坚栋.“摩苏昆”传承状况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63-68.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