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幽魂:海狼级攻击核潜艇

2021-07-28 19:02颜慧
百科知识 2021年14期
关键词:攻击型声呐鱼雷

颜慧

在一片苍茫的冰封海面下,有一艘核潜艇正保持战备状态以低速潜航的方式前往发射阵位。突然,声呐员报告,方位110、距离50链(即潜艇前行方向与目标的夹角110度,距离50海里)处有两枚鱼雷来袭。艇长立即命令全舰做好抗冲击准备,同时发射鱼雷拦截来袭鱼雷。随后,一枚鱼雷被成功拦截。但第二枚鱼雷即将与潜艇发生碰撞,正在这危急时刻,艇长沉着发布命令:“发射气幕弹!”10秒,9秒,8秒……来袭的鱼雷直奔气幕弹形成的弹幕而去,趁这个机会,艇长赶紧找到附近的海底山谷停船下潜,躲避伏击者。经历了刚刚的危急时刻,一向沉着冷静的艇长额头上都渗出了冷汗,好在对这一区域的海底情况比较熟悉,再加上一系列堪称完美的操作才总算有惊无险。

刚才的鱼雷究竟从哪里来?难道真的是遇上了传说中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只有它才能像幽灵一般悄无声息靠近目标,并对核潜艇进行猎杀。

命运多舛的超级工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海军核潜艇在大洋深处不断与苏联海军阿尔法级、塞拉级、阿库拉级等先进的攻击核潜艇“邂逅”,美国海军认为,现役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简称洛杉矶级)已很难对苏联潜艇形成优势,因此需要一种性能全面且作战能力优于苏联现役和在研型号的攻击核潜艇。这种核潜艇还可在北冰洋下执行作战任务,并能成为美国海军重要的水下力量。

1983年,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简称海狼级)的设计招标工作正式展開。当时美国军方还不清楚,苏联已通过联络日本东芝公司获得了高精密度机床,进而让潜艇的噪声水平大大下降。但美国海军非常清楚,仅靠手里的洛杉矶级似乎有点难以为继。加上苏军开始建设以库兹涅佐夫级航母+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为核心的水面掩护编队,美军的大洋反潜水准更显得底气不足,需要强化升级。

因此,新的海狼级被设计成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水下武器。为了长期在北极和周边冰海区域潜伏,海狼级使用了新型HY-100钢材建造,其强度大大超过此前洛杉矶级所使用的HY-80钢材。这让海狼级可以潜入490米深的水下,并以35节(1节=1.852千米每小时)的高速冲向目标,对比早期阿库拉I型的480米最大潜深,海狼级具有明显优势。海狼级的排水量也在洛杉矶级(6927吨)的基础上增加到9100吨,即便上浮航行于水面,排水量也可达到8600吨。这无疑有利于海狼级在冰海长期巡逻作战。

然而,如此强大的配置与先进设计,也让海狼级的造价过于昂贵。美国海军原本准备装备29艘,组成拦截苏联舰队的水下铁幕。但财政吃紧让其最后只能忍痛割爱,计划仅装备12艘,但预算也已经高达336亿美元。显然,装备29艘海狼级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奢侈。更为不巧的是,首艘海狼级在1989年开工,两年后,苏联解体,以苏联为首的整个华约军队都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受其影响,昂贵的海狼级也成为首批享受“兔死狗烹”待遇的末代冷战装备。

美国海军经过与政府部门的多次交涉,才保留了已经开工或完成准备的首批次3艘潜艇。1号艇海狼号于1989年1月9日开工建造,同年10月25日安放龙骨。这是美国海军第一次应用CAD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预先设计、同时建造船段模块再行组合的潜艇,由于缺乏经验,发生了不同船段尺寸出现误差而无法焊接的失误,最后只能废弃重造船段,大幅拖延了进度,当时也引发了不少风波。1995年6月24日,1号艇海狼号下水;1997年7月19日,该艇正式服役。2号艇康涅狄格号于1998年12月11日服役。海狼级的1号艇和2号艇长102米、宽12米、下潜排水量9100吨、最大潜深可达610米、可搭载艇员133人。这两艘海狼级的平均造价高达24亿美元。

2005年2月19日,3号艇吉米·卡特号正式服役,其造价已提升到35亿美元。3号艇吉米·卡特号增加了多任务舱室,以运送特战队员或者无人潜航器执行特殊任务,所以它的长度较之前两艘核潜艇要多出30米,排水量也上升到12000吨。

不过,由于海狼计划的中断,美国海军此后只能研发更便宜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简称弗吉尼亚级)。虽然大量新技术与模块化设计让弗吉尼亚级性能优异,但与为全球核战争准备的海狼级相比,弗吉尼亚级对海作战水平并无提升。因为数量非常有限,3艘海狼级在服役后都被用于执行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部署任务,继承冷战先辈的传统,继续在冰海中寻觅随时可能出现的俄罗斯潜艇。

堪称“极致之物”的超级潜艇

从设计上来说,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堪称“极致之物”。从外形上看,海狼级采用水滴形船体,光滑的船体搭配可伸缩式艇艏平衡翼,因此潜航时产生的噪声极低。分布于全艇的噪声/震动监测仪,可随时对潜艇自身和周边噪声水平进行监测,收集到的数据可帮助指挥官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海狼级的探测系统非常完善,艇艏AN/BQQ-5D声呐主要对大型目标进行探测,AB/BQS-24高频近距离主动声呐则用于对水雷的侦测。艇身两侧的AN/BQG-5声呐以及TB-16、TB-23拖曳声呐也可作为艇艏声呐的有效补充。

在武器装备方面,当时为了压制日益强大的苏军水下舰队,海狼级的鱼雷管数量、口径和其他武器搭载量均大幅增加,提高了在高威胁海域的作战持久力。海狼级没有像其他攻击型核潜艇一样配备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而是安装了8具660毫米大口径鱼雷发射管,共可搭载50枚MK48重型鱼雷或“鱼叉”反舰导弹,搭载量几乎是洛杉矶级的2倍。同时,艇上配有50枚UGM-109战斧巡航导弹,并且兼顾反舰与对陆攻击两种型号。这使得海狼级的火力被提升到非常“恐怖”的级别。

与以往的美国攻击核潜艇相比,海狼级在鱼雷管数量、口径或武器搭载量上都有大幅提升,以加强攻击力与持续作战时间,并为将来换装全新发展的武器做好了准备。最初,美国海军打算在海狼级上装置30英寸(762毫米)鱼雷管,并在一艘洛杉矶级潜艇曼菲斯号上装置一门30英寸鱼雷管进行测试。后换成口径缩小为26英寸(660毫米)的MK-69型鱼雷管,但还是比以往美国潜艇惯用的21英寸(533毫米)口径增加了5英寸(127毫米),除了预留未来换装更大口径新武器的空间外,以游出方式发射鱼雷时也更加安静,使敌方很难察觉自己正遭受攻击。

最终建造完成的海狼级是美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潜艇。艇体采用新型钢建造,呈拉长水滴形,耐压性更好。作战潜深接近苏联用钛合金打造的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的下潜深度。指挥塔围壳得到进一步强化,确保可突破北极冰层。艉部采用六叶控制舵,水下机动性更好,且更利于布置拖曳声呐。海狼级的先进水声探测与电子系统不仅可用于作战,还能承担情报搜集任务,可静默接近敌方海岸或基地,进行抵近侦察。

美国海军在设计海狼级时,费尽心思将其静音性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使美国潜艇能继续保持静音方面的相对优势。核潜艇的指挥塔围壳采用弧形填角,就是为了降低水声噪声,这一设计后来被各国广泛采用。海狼级还取消了螺旋桨,采用泵式喷水推进器,进一步降低噪声。此外,全艇共设有26个噪声/震动监测仪,用以检查自身噪声和震源,并加以修正,而洛杉矶级只装有9个。美国海军宣称,海狼级能以20节航速在水下航行,同时保持静音水平低至100分贝以下,甚至低于背景噪声。海狼级最高航速可达35节,超过大多数水面舰艇或潜艇。海狼级所有的轮机都装置在减震浮筏上,艇体外部覆盖着可减低本身噪声且降低敌方声呐回波的橡胶隔音瓦,甚至使用了主动降噪减震技术。凭借艇体较大的优势,海狼级的轮机拥有双重减震平台,使传入海中的噪声与震动更少。

当然,最关键的部分是海狼级拥有一个功率高达52000马力(约38.8兆瓦)的S6W核反应堆。这种反应堆有十分复杂的循环回路系统,自循环比率超过30%,这意味着对加压循环泵浦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因此,这也提升了不需开启循环泵的静音航速,在20节的巡航速度下,几乎难以被声呐探测。这些超前的设计也都是当时的苏联海军无法想象的。海狼级先进的AN/BSY-2战斗系统,可以有效整合艇艏声呐、尾部的拖曳声呐和其他探测设备,便于在海况复杂的水底发现顽敌。由于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这样一艘接近万吨的战舰只需要14名军官和100多名水兵就可以完成全部操作。

美俄在冰海深渊的持久角力

近年来,随着美国和俄罗斯对北极争夺进入白热化,双方海上力量对抗也日趋激烈。相比水面舰艇你来我往“秀肌肉”,核潜艇作为水下作战主力,肩负更重要的任务,特别是情报搜集、对手潜艇声学信号捕获、水下航道勘察等,都是双方核潜艇的日常工作。或许在冰海深渊,美俄潜艇正进行“水下飙车”。

作為美国海军最尖端的水下装备,海狼级长期部署在北方海域,时常出入北冰洋,窥视俄罗斯海军的核潜艇活动。其中,3号艇吉米·卡特号执行的任务最特殊。与前两艘海狼级相比,吉米·卡特号上加装了一段30米长的多任务舱段,以搭载特种部队和相关设施。平台出入口可与新一代“海豹”水下输送系统结合,搭载更多水下机器人和无线电侦听浮标等。据媒体猜测,海狼级拥有使用水下机器人窃听海底光缆的能力。在找到海底光缆后,水下机器人可进行信号窃听、记录和传输,随后潜艇计算机对信号进行破译,获得普通侦听手段无法获知的情报。

一般来说,核潜艇的行动位置十分隐秘,2020年9月,媒体报道了海狼号抵达挪威特罗姆瑟的消息,美国海军公布了该潜艇在挪威休整的照片。据分析,海狼号抵达挪威海域是为了对俄罗斯新型潜艇进行窥探。挪威海岸线和巴伦支海熊岛之间的海域被称为熊峡,这里是俄罗斯海军潜艇进出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军事基地的必经之路,美海军海狼级可能长期部署于此。据推测,除海狼号外,另外两艘核潜艇或许也在该海区隐秘航行。近期,俄罗斯海军在该海域活动十分频繁,俄军北方舰队接收了第一艘955A型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同时885型亚森级攻击核潜艇进行持续试航。对这些新型潜艇的窥探,获取其声学特征,可能是海狼号此行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美国海军也正在研制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外界预测,美国海军未来的攻击型核潜艇将比现役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宽得多,尺寸方面更接近海狼级。BWX技术公司是通用动力电船公司在美国海军潜艇项目上的主要分包商,为美国海军弗吉尼亚级、海狼级和洛杉矶级潜艇供应核反应堆。2020年11月,BWX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克斯·格夫登在发布该公司第三季度财报时,透露了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一个关键词—“更大”。

据悉,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宽度将大于弗吉尼亚级,这种情况也与美国海军此前有关未来潜艇设计的表述保持一致。最早公布此类潜艇的规划可追溯到2018年,当时海军描述了类似海狼级的概念设计。为执行情报收集和其他特殊行动,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进行了调整和重新设计,其最大宽度约为12.2米,而弗吉尼亚级潜艇的最大宽度只有10米。

加宽的设计可以使潜艇外壳和内壳之间加入更多消音功能。潜艇的设备系统位于内壳中,船员也在内壳中工作。削弱声学特征可以使对手更难探测和追踪,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当然,内壳的体积也可能扩大,为多种设备和武器提供更多空间。这也能使潜艇更容易与未来的新技术结合,例如,部署和回收无人潜航器。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最初设计,海狼级专门负责猎杀,用于对付敌方船只和潜艇,与之对比,更强调多功能的弗吉尼亚级只有4个鱼雷发射管,标准载弹量为37枚鱼雷,不过,该级别潜艇还拥有可以发射战斧导弹的垂直发射井。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18年的一份报告,海军为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设计的目标是有能力携带62枚鱼雷或可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的其他武器,包括反舰导弹以及未来的反舰巡航武器,并不要求垂直发射能力。由于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潜艇执行的任务截然不同,一般性能要求也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利用速度和机动性来追踪目标,而后者需要以更低的速度长时间巡航,同时不惜一切代价保持隐身。不管怎样,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以及对它提出的各种要求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改变,美国海军还处于准备建造这种潜艇非常初期的阶段。

随着近些年全球气温上升和冰盖融化,北极航运价值和海底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就连许多在北极圈没有领土的国家都想尝试介入,并分一杯羹。在新一代攻击核潜艇面世之前,海狼级攻击核潜艇仍会长期在这里部署。

猜你喜欢
攻击型声呐鱼雷
鱼雷造反
基于改进Hopfield神经网络的对地攻击型无人机自主能力评价
军事岛 鱼雷人
一种便携式侧扫声呐舷侧支架的设计及实现
鱼雷也疯狂
声呐
厂房中的英国“机敏”级攻击型棱潜艇“机警”号
英国国防部授出第6艘“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合同
COTS技术在声呐装备中的应用
小鱼雷也有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