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
◆摘 要:《秘密》(Secretum)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之父”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的自传体拉丁文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彼特拉克借助两位对话者表达了自己内心感性和理性双方在对待财富问题上的矛盾分歧与妥协让步,阐述了与中世纪禁欲主义守贫观有所不同的新型人文主义财富观念,预示并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彼特拉克;《秘密》;财富观;人文主义
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伟大先驱,常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自传反思体作品《秘密》是彼特拉克在伦理思想领域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深刻揭示了彼特拉克在新旧价值体系之间无法取舍的纠结矛盾、内心世界充满焦躁不安的真实状况。作品围绕“如何摆脱不幸,获得幸福”的核心问题,通过对话体的形式深入探讨了人的幸福、人的意愿、死亡、恶习、美德、傲慢、贪婪、野心、怠惰、尘世之爱与对上帝的爱、尘世荣耀与天国荣耀等重要主题,集中全面地体现了处在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初期的彼特拉克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在《秘密》的对话双方中,奥古斯丁是彼特拉克思想的理性象征,而弗朗西斯科则是彼特拉克思想的感性代表。在针对“贪婪”恶习展开的激烈讨论中,彼特拉克借两位对话者之口表达了这一历史时期特有的财富观概念。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曾经说过:“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黑格尔,12)。彼特拉克也不例外,生活在十四世纪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初期这一过渡阶段的他,其哲学伦理思想也必然植根于那个时代,体现那个时代的特点:上承中世纪,下接文艺复兴。就其财富观来讲,《秘密》中彼得拉克通过奥古斯丁、弗朗西斯科二者所傳达出的相关理念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世纪基督教传统的思想观念,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财富观奠定了基础。
一、对中世纪财富观的继承与摒弃
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的伦理价值观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主导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决定了这一时期财富观的取向。
中世纪的基督教将守贫视为美德,把贪婪看做罪恶,倡导抑制人的欲望,宣扬恪守清贫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圣经》中就有多处针对贪婪进行了抨击和贬斥,甚至将其看做是所有恶行的根源所在:“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圣经,第茂德前书 6,10.)。发展到后来,神学家们更是直接将贪婪列为“七宗罪”之一进行彻底否定。
受《圣经》的影响,人们将追求财富,积累财产的做法视为徒劳无用的行为:“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吃,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圣经,玛窦福音6,19.);“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圣经,玛窦福音 16, 26.)
《秘密》中作为彼特拉克理性代表的对话者奥古斯丁通过分析积累财富所带来的后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为了富裕地死去而生活在穷困中是明显的确定的疯狂之事,那么千辛万苦获得财富又是为何呢?”(Petrarca,157),指出追求财富是徒劳无益之举。
除此之外,中世纪基督教还警示人们热衷于追求财富的后果只能是陷入歧途,面临灾祸,不得善终:“凡贪爱金钱的,不能称为义人;凡追求利益的,必走入迷途”;“许多人为了金钱而失足,他们的丧亡就在眼前”。
甚至,更为严重的是,贪财之人将不被上帝所接纳,追求财富令人无法进入天国,获得天国永福:“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圣经,马尔谷福音 10,24-25)。
关于这一点,《秘密》中奥古斯丁也有明确的阐释:他呼吁不要让尘世的金银财富遮蔽了双眼,污染了天生高贵的灵魂,陷入堕落,从而阻碍对永恒的天国至福的追求:
人的灵魂天生高贵起源神圣,却忘记了天国之事,为了尘世的真金白银而苦恼,这是惊人的错误和可怜的盲目……每次当你被贪婪的利爪紧攥,背离更加崇高的思想,趋向这些庸俗的事物时,你没有察觉到自己从天上跌落至尘世,从星辰坠下,被深渊所吞噬吗?(Petrarca,163)
在此基础上,奥古斯丁还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追求财富是违背了人天生淡泊的俭朴本性:“只是如果你注意人们共同的天性,你会发现它是容易满足的”(157),因此主张应当顺从天性、清心寡欲。
显然,作为彼特拉克的理性代表,奥古斯丁的观点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中反对追求财富的内容,认为人不应该在贪婪的驱使下主动追求财富,沦为欲望的奴隶。这是对中世纪财富观的继承和保留。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督教在批判贪婪的基础上倡导守贫禁欲,将人的欲望压制到最低限度:“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圣经,第茂德前书 6,8)。而奥古斯丁虽然批判贪恋财富的行为,但也反对主动追求贫穷的举止,不提倡以贫穷作为生活的准则:
因此我不召唤你听从那些人的命令,他们言道:“人的生活只需要面包和水就够了。与这些相比,没有人是贫穷的,那些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面包和水上的人拥有的幸福堪比宙斯”……实际上这些格言警句在人听来既是十分夸张又是极其令人生厌的,总是叫人痛恨。(Petrarca,161)
他的提议是只有当命运强加以贫穷时再接受它忍受它。可见,实际上奥古斯丁提倡的是折中之路。这与中世纪恪守贫穷的财富观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极端的禁欲主义,而是提倡顺其自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宣扬顺从天性,而不是摧毁天性,给欲望设限,而不是杜绝欲望,使人性得到一定程度的舒展。从禁欲过渡到节欲,有继承有否定。
二、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序曲
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颠覆了前一时期的主流意识。人文主义者们普遍重新考虑对追求财富的定性,审视追求财富欲望的本质,肯定和褒扬财富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
但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崇尚财富,这样彻底的观念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从前者演变为后者,彼得拉克的《秘密》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尤其从对话者弗朗西斯科身上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观念的转变。
首先,弗朗西斯科试图改变中世纪思想观念中对“贪婪”含义的理解,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更不应该被指控为贪婪之人,自己只是“为了日常糊口,想要有所储备”(157),这样为了给生活寻求经济保障而追求一定财富的行为并不能归为贪婪的范畴,力图摆脱不做区分、给所有积累财富的行为统统冠以“贪婪”恶名的传统做法。
其次,弗朗西斯科肯定了财富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人避免困苦潦倒的生活,为人生遮风挡雨:“预科到老年时期的艰难,为自己又衰老又疲惫的阶段进行积累和储备,这有什么可过多指责的呢?”(161)。这与后世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①的观点完全一致:“人辛苦积攒是为了以防万一。在健康时要想到疾病,就像蚂蚁在夏天为冬天存食那样”(阿尔贝蒂,169)。
此外,弗朗西斯科还提倡同时兼顾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宣称自己“将对财富的管理与对诗歌创作的热情结合在一起”(Petrarca,157),目的是“度过一个既不贫穷又不缺乏诗意的老年阶段”(157),并以古代诗人们口中的古希腊的两座圣山为例(分别供奉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巴克斯以祈求精神上的帮助与物质上的充足),证明了追求物质与追求精神是同样重要、合理的需求。
而后世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代表布鲁尼(Leonardo Bruni, 1370-1444) ②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他不仅认为 “财富是哲学家的朋友”,有利于哲学家安心从事学术研究,(张椿年,13)而且把财富看做是道德的基础,认为“没有财产,德行是无力的,哲学是经不住风雨的”(13)。
另一位人文主义者波吉奥(Poggio Bracciolini 1380-1459)③在其作品《论贪婪》中也表达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财富观念:对财富进行了“平反”, 将贪婪归为人的本性,理解为是人性中固有的欲望(Poggio, 114),并通过大胆犀利的文字将这一欲望阐释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目标,进一步明确肯定了追逐财富的价值和正当性,将其作用上升到整个人类社会前行的驱动力的高度(113),甚至还直接将贪婪定性为一种德行(116)。
可以看出,中世纪守贫,文艺复兴尚富,而《秘密》中所表达的财富观恰恰是这两个时期的过渡,承前启后。虽然弗朗西斯科并不认为追求财富是高尚的举动,没有从伦理道德上赋予其合法地位,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条理的理论观念,但与作为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核心内容守贫观相比,大胆展现人性的诉求已经是一大进步,意味着已经开始从禁欲主义思想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秘密》表达出的财富观不可避免地有其时代局限性,但能够首次正视人对于财富的欲求,这为文艺复兴财富观的开始形成做出了初步的准备,昭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拉开大幕,对后世的发展趋势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
彼特拉克在《秘密》中所阐发的财富观念与其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理解《秘密》中所表达的财富观以及其他思想观念,有必要将彼特拉克的思想置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加以整体考察与分析。
十四至十五世纪,意大利正处于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的巨大社会变革时期,新旧社会体系正在进行交替过渡。社会经济从封建经济制度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变,城市经济随之崛起、繁荣起来,社会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新兴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取代原有的封建主阶层,日益成为社会主导阶层。这个新的社会阶层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以个人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思想观念,崇尚财富、荣耀、爱情、个人幸福等属世价值。随着这一阶层力量的日益壮大,整个社会面貌都随之发生了改变,迈向了世俗化的方向。然而同时,必须看到中世纪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思想道德观念仍然还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着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权。新兴的社会价值观念与传统的社会主流意识必然产生碰撞、冲突和斗争,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角力、演变、转化过程。
毫无疑问,作为具有敏锐社会意识的知识分子,彼特拉克自然感受到了这种变革的发生,在《秘密》中,这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冲击就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中,理想中对节欲的追求与现实中对欲望的妥协构成了彼特拉克财富观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性。彼特拉克虽然并不完全否认中世纪的财富观念,但与之不同的是,彼特拉克反对禁欲,不仅不谴责对财富的追求,反而将其视为生活的必需、人性的基本需求,提倡顺从天性,适度节欲,力图将对财富的重视与对欲望的控制合二為一。
可以说,《秘密》不仅确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状况,还尝试从思想层面上平衡新旧两种观念,寻求较为妥当的解决方案。从对人性需求与财富价值的考察出发,阐发了对于中世纪财富观既有保留又有摒弃的新型人文主义思想观念。这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并预示了后来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建筑师、作家、数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和音乐家,代表作有《论家庭》、《论建筑》、《论绘画》、《论心灵的安宁》等。
②列奥纳多·布鲁尼 (Leonardo Bruni, 1370-1444 ),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早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书记官,学术贡献有:将古希腊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拉丁文,并创作有但丁和彼特拉克的传记,代表作有重要史学著作《佛罗伦萨人民史》(Historiarum florentini populi libri XII)。
③波吉奥·布拉乔利尼(Poggio Bracciolini,1380-1459),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曾担任教皇秘书和佛罗伦萨共和国书记官,以发现大量古代拉丁文典籍著称。
参考文献
[1]Petrarca,Francesco. Secretum.Il Mio Segreto.[M]. Enrico Fenzi ed.Milano:Mursia,1992.
[2]Bracciolini,Poggio.De Avaritia.[M].Giuseppe Germano ed.Belforte editore libraio,1994.
[3]黑格尔,范扬,张企泰.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阿尔贝蒂,梁禾.论家庭[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8.
[5]张椿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J].载于《世界历史》,1987(03):9-17.
[6]天主教《思高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