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梦涵 林进桃
摘 要: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为标志的数字文化时代,技术的革命与创新使国产电影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当前国产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在技术加持下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本文将从符号、观念以及文化层面出发,对近年国产热议影片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剖析,探讨数字电影时代下国产影片如何通过对中国元素的有效运用,更好地实现自我表达与自我呈现。
关键词:中国元素;数字电影;国产电影
中华文明作为四大古老文化体系之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不断沉淀,成为特定的“中国元素”,为中外经典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20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经济、外交等因素的刺激下,把“中国元素”添加到西方好莱坞电影中成为一股风潮,如《花木蘭》《功夫熊猫》等。这些影片都融入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场景、服饰、建筑、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地域风俗习惯等,但它们大多是以西方视角关注中国文化,本质上仍是“美国制造”,传递的依旧是美国观念。
纵观我国电影市场,从《英雄》开启国产商业大片时代起,《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系列、《无极》等国产大片纷纷问世。而后异军突起的主流意识电影,包括《战狼》系列、《红海行动》《建军大业》《流浪地球》《八佰》等,都展现出宏伟的中国形象和鲜明的民族意识。“西游”系列和“封神”系列动画电影也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中国电影人热衷于挖掘中国元素,但叙事能力良莠不齐,因此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电影软实力越发关乎国家形象和国家竞争力的当下,利用好数字电影呈现中国元素,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产数字电影蓬勃发展,《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八佰》《姜子牙》等影片凭借对中国元素细腻而高超的诠释引发热议。“中国元素”虽然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学界对其并无严格定义。学者徐协从三个层面对“中国元素”进行了文献梳理与总结,认为目前学界或从符号学的角度将中国元素分为景观、建筑、色彩等15个外在表征的类别[1];或从观念的层面诠释中国元素的内核,将其定义为“中国几千年发展、积淀下来的无形的思想精髓”[2];或从文化背景的层面,将中国元素同社会语境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元素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文化体系[3]。基于此,本文也将从符号、观念、文化的层面来关照国产数字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运用。
一、中国元素之符号:视听盛宴的民族性呈现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带给观众的巨大审美张力首先来自视听符号的双重作用。早在乔治·梅里艾时代,特技和视觉效果就参与到电影制作中。数字时代下,技术所营造的超现实和沉浸感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享受和体验。“电影通过对观众心理的有效控制,能够把外在于银幕的观众转化为内在于影片的、与观众‘同形同体的主体”[4]。从近年的热议影片来看,中国元素在数字技术包装下营造的视听盛宴强烈地震撼着受众的感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中国标志性地理图标的生动重现
在我国原有的科幻电影作品中,未来城市空间想象大都缺乏中国身份。如杨小仲导演的《六十年后之上海滩》(1938),对未来上海的大胆想象几乎都是参照西方的国际大都市。此外,这些科幻电影还多以封闭式的科学实验室为主要场景,比如张鸿眉导演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中,赵谦教授的研究所和马太博士岛上的实验室等。可见,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撑,国产科幻电影对中国城市的想象和建构长期缺位。而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中国标志性的地理图标在数字电影中得到了生动重现。2019年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生动地展现了冰封的地下城中末日前的长城、东方明珠、2044年的上海奥运大厦等建筑的荒凉景象,从被淹没的湛江到济宁、济南、徐州、杭州、上海等,我们熟悉的城市褪去了昔日的繁华,人类拯救地球的故事一一展开。其中运载车进入山东的场景,就是电影制作团队参考了泰山的地貌特征后塑造出的。逼真的布景和精良的道具为观众构建出了灾难中的末日生活图景,相比“陌生化”的西方世界,熟悉的空间特征更能让观众产生移情,从技术所带来的身体沉浸感,走向心理上的沉浸感。同样,在2020年国庆上映的《姜子牙》中,为了让写意的“中国味道”重现,片中的场景设计参考了苏州园林艺术,大量使用了先抑后扬等前后景的空间关系,比如对北海酒馆的设计就通过空间和光线的层次感打造了立体而又充满意境的场景。
(二)中国本土文化符号的细腻展现
中国本土文化符号在当前的国产影片中也得到了细腻的展示。在《流浪地球》里,春节、吃饺子、打麻将、重庆火锅、兰州拉面、中国校服、形似“长征5号”的运载火箭以及中国国旗等元素无处不在。同过去一昧效仿西方科幻大片而形成的宏大叙事和技术堆砌的情况相比,这部国产科幻电影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中国元素成为影片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观众在这种高度凝练的文化内涵中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2020年8月上映的《八佰》,采用先进的IMAX摄影机拍摄,呈现出一个极为真实且宏大的战争场景,在给人感官震撼的同时,影片中的白马、赵子龙、皮影戏、京剧、家书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也在无形中使人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
此外,数字电影使影片质感更高,流畅稳定的图像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流浪地球》中最具神圣意义的符号是多次出现的中国国旗,国旗被随身贴在中国救援人员的防护服上,彰显出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同样,《战狼2》中也屡次出现了国旗的画面,当鲜艳的五星红旗被冷锋坚定地高举并通过战区时,那一抹中国红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高度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红色作为一种高饱和度的色彩,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喜庆、圆满、革命和力量等意义。《流浪地球》中的中国红打破了人们对科幻片中只存在冰冷科技蓝的刻板印象,区别了原有的西方科幻电影,以最直观、最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审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
(三)中国特色听觉元素的巧妙表现
从音效上来讲,《战狼2》《八佰》中激烈的交战声,《流浪地球》中不绝于耳的各种机械声、坍塌声、爆炸声等都营造了一种真实的空间感。同时,作为文化表征,电影在还原现实境况的同时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的国力强盛和科技发达。从语言上来看,这些主流意识电影中穿插着极具中国特色的听觉符号,无时无刻不在表明中国身份。如冷锋的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杀我国人者,皆我天敌!”简短的台词有力地激荡起国人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流浪地球》中运载车插卡启动时自动播放的,“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种句式朗朗上口,接地气的表达也给影片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八佰》中谢晋元对战士们说的“你们挖的是自己的坟墓”,也正好照应了电影开头出现的鲁迅先生《墓碣文》中“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体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作为视听综合的动画艺术,《姜子牙》团队在对角色人物的声音设计上,也做了认真的考量,他们将中国“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融进声音的造型方向,塑造出了金系的申公豹、木系的师尊、水系的四不相、火系的九尾等动画形象。这些听觉元素都是中国元素的巧妙表达和细腻呈现,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传受互动关系。
二、中国元素之观念:艺术审美的历史性传承
中华民族孕育出众多包括水墨画、皮影戏、剪纸等在内的传统艺术,这种独有的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的艺术元素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灵感,特别是在动画领域,《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就是极具东方美学创新性的作品,其背后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与传承创新。
数字时代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对本土传统文化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满足当代观众审美习惯和审美价值的《大鱼海棠》《风语咒》《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作品为人津津乐道。其中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2020年上映的《姜子牙》凭借精益求精的制作成为“国漫的曙光”。
细作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电影内容取材均来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如《哪吒》取材于经典神话故事哪吒闹海;《姜子牙》取材于《封神演义》,并且很多设定的灵感来自《山海经》(如北海、幽都山、玄鸟、狐妖等)和上周时期文物(如巨灵神、十二金仙面具的设计等),较好地秉承了传统的东方审美意蕴。其次,电影的场景建构均借鉴了东方美学绘画的风格。《哪吒》中的仙界烟雾缭绕、缥缈写意很好地契合了观众对于神话故事中仙界的想象;人间场景中,建筑设计端庄而富有和谐之美,加上空间上的留白很好地体现出中国古典审美风格;阴森的画面、暗黑的色彩和“妖魔化”的龍王形象,构建出地狱般的龙宫;山河社稷图则运用了水墨画的元素,“水墨语言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在水墨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 它所传达出来的视觉形象具有东方情调和东方气质的视觉意象美”[5]。《姜子牙》亦运用了山水画留白的基本理念,并借鉴了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在三维动画中营造出空间意境感。再者,电影背景音乐有中国传统乐器的参与。在配乐上,哪吒出场的背景音乐多配以唢呐声,而敖丙出场的背景音乐多配以箫声。唢呐和萧都是中国传统乐器,音色明亮欢腾的唢呐正好展现出了哪吒无所畏惧和活泼好动的性格,音色柔和悠扬的箫声正好和唢呐形成对比,塑造出敖丙安静温和的形象。
此外,这些电影在哲学理念上也体现了中国辩证哲学的阴阳转化。《哪吒》里哪吒,原本戾气十足的“坏小孩”却在挽救百姓于水火中成为了顶天立地的小英雄;敖丙是灵珠转世,本来善良温和的“翩翩公子”却为了复兴龙族成为活埋百姓的凶手。哪吒和敖丙一阴一阳的人物设定,形成了形而上的善良与邪恶,他们相生相克,从敌视到和解,从对立到统一,极具哲思意味。而何为善?何为恶?《姜子牙》中师尊认为“舍一人而救苍生”即为善,而生命的价值是平等的,对于姜子牙来说救下“小九”也即是善,影片中神仙也在做着“电车难题”的哲学思考。
三、中国元素之文化:传统故事的时代性创新
《哪吒》《姜子牙》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除了影片在艺术审美上的历史性传承外,还在于影片把传统神话与现代语境进行有机缝合,对传统故事内核进行重组与创新。对当下国产数字电影而言,现代观念有机融入影片创作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内容的叙述上。
首先是在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加以时代性创新。哪吒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仙童,一直是以身穿红肚兜,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的萌娃形象为人们熟知。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主角哪吒,却成为史无前例的“最丑哪吒”——矮个子、黑眼圈、鲨鱼牙、双手插兜、走路痞气的“混世小魔王”形象,跳出了观众对哪吒的认识窠臼。这种又丧又丑的形象无疑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认知,但却与现代语境相接轨,影片中所彰显的打破刻板成见和冲击主流审美的勇气,“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外表桀骜不驯内心却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现代诠释。姜子牙的形象从古至今都在变化,不管是《诗经》里“时维鹰扬”的战神还是《封神演义》里的老者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一种脸谱化的符号,而《姜子牙》中的姜子牙被塑造成了一个去脸谱化的、充满人情味的中年帅气大叔,符合了当下主流的大众审美。人物是电影的核心和故事的主体,一部电影只有拥有立体成熟的人物形象才能赋予故事生命力从而为观众所接受与认可。本文探究的这几部热议影片,人物都具有高辨识度的性格特征,而不仅仅是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均有情感的复杂转化和品质的多维呈现。正如麦基指出,“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6]这也是二次元世界的魔童哪吒会如此深刻而鲜活地存留于观众脑海的重要原因。
除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时代性创新,对情节内容加以时代性创新也极为重要。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很好地反映当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现实问题,因此,符合当代审美取向和体现当代价值追求也是国产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准则。《哪吒》中,传统故事中原有的“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等颇具封建意味的故事情节被删掉,转而着重描写哪吒的成长过程,李靖夫妇被塑造成温暖慈爱的普通父母,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当今独生子女的成长和家庭教育问题。哪吒的抗争也不再是对父权的抗争,而是对命运的抗争,在“逆天改命”的成长之路上体悟自我、认清命运。亲情、友情、师徒情和生死自主抉择的情感线相互穿插,让哪吒的蜕变之路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现实的立体感,而不再只是体现惩恶扬善和侠肝义胆的扁平叙事。《姜子牙》中,姜子牙从一个完美的众神之长一变为职场失意者,他和当下很多普通人一样一边为生计发愁,一边因生活而迷茫,在困境中“信奉要做自己的神”。这些故事的改写与社会、时代相承接,观众能够找到电影作品中同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当下的时代语境相互粘合的情感点,从而让作为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中国元素,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四、结语
为了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利用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来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产数字电影蓬勃发展,部分影片在深刻挖掘中国民族文化特性、充分利用中国元素等方面获得的成功经验给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如要利用中国的文化宝库讲“故事”,可以从中国传统神话、文学小说、历史人物故事等方面取材;要在中国价值观框架下讲“中国故事”,在空间维度上不要盲目效仿西方,认识到自己民族特性的优势,在时间维度上既要传承与深挖中国传统,又要植入当代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要站在中国立场讲述有“中国情怀”的故事;国产电影要想有更大的影响和更高格局,就要在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价值上下功夫等。当然,尽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就如何有效利用中国元素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方面,国产数字电影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沈栩竹.从符号学视角解读国际广告中的中国元素[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2):59-60.
[2]贾丽军.以创意之名复兴民族文化——“中国元素”创意大赛有感[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2):138.
[3]郑玮.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告对外传播[J].东南传播,2010(8):157-160.
[4]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的认同机制问题[J].电影新作,2006(1):41-46.
[5]王海峰.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以传统水墨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为例[J].艺术教育,2012(5):142-143.
[6]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22.
作者简介:
吕梦涵,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林进桃,博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