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

2021-07-28 02:09伍星兴
速读·下旬 2021年3期

伍星兴

◆摘  要:儿童观经过漫长的发展,在五四时期得到深化,鲁迅小说作为该时期文学作品重要组成部分,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对“发现儿童”这一观点多维度折射反映。因此,本文将从文本内容、叙述方式及文本表现力三个维度阐释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并用纵横向比较,说明“发现儿童”对现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助推作用。

◆关键词:“发现儿童”;文本内容;叙述方式;文本表现力

一、纵向比较:儿童观的历史沿革及其小说呈现

中国历史的变迁蕴含着儿童观的历史沿革。从古至今,中国小说的儿童形象始终是成人形象的附庸,在成人高大背影的遮蔽下丧失生命与精神独立性,被视为“缩小的成人”,或是当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古代社会展现的小说形象是受世人悲叹“泯然众人矣”的方仲永,尊老爱幼从容让梨的孔融,聪颖早慧雪作柳絮的谢道韫。其展现出的实质内核是儒家文化所尊崇的父为子纲与教化与教育儿童的现实目的。及至晚清,国家危急存亡之时,一众的启蒙教育家主张“中国存亡悬诸吾童子之掌上”,由此办立一系列新式学堂与留学事宜,但众人对儿童重视的实质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救亡图存的使命使得儿童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重要作用。及至五四时期,随着启蒙者精神兴奋的文化转移,启蒙思想家们高呼人的解放,其中“发现儿童”与“女性解放”成为了显在的时代标识。鲁迅作为其中重要一员,其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从多个维度对儿童观进行了折射反映。

二、横向比较:不同角度儿童形象所反映的儿童观

(一)从文本内容:尊重儿童的天性

在五四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已接近成熟阶段,其否认上帝和关注自然的主要思想将在鲁迅笔下得到了良好体现,其一就是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从而使游戏天性得到彰显与释放。

一方面,自然之于儿童,是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儿童鲁迅对于老屋后院大自然的着迷:注目到的是碧绿的菜畦,感受到“长吟”的鸣蝉,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对于未知的无限好奇心,在成人视野中平淡无奇的大自然声声色色,都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展现儿童对大自然的天然感悟力。另一方面,儿童的游戏精神在自然中彰显与释放。《故乡》中“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的少年闰土,慷慨热情;“让我来看一看罢”的少年阿发……

在鲁迅笔下,儿童回归了他们的游戏天性,与“小人事实”,真正地开始关注自然,而非一味礼教的“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二)从叙事方式:关注儿童心理

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实则是通过儿童的角度来对事件进行完整的叙述,借助于儿童思维,从儿童叙述的维度上来对小说的结构、姿态及心理意识进行艺术性重构,以打破原有的成人视角所有的狭隘性,以儿童的特有眼光去剖析和比较成人世界的诸多情境,深层再现儿童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其中反映出成人所难以体会到的人类观察周遭环境与生命情境的最原始状态。

小说《孔乙己》中的叙述者“我”是店面的一个小伙计,是典型的平淡中立视角,面对孔乙己的不安与颓唐,“我”感到的是一种朦胧的快乐,而非对孔乙己不幸遭遇的把握。《藤野先生》中呆滞观看日本杀人比赛的中国人,大家感到的是“日常给予的乐趣。”

两个文本视角多样,但无一不是儿童对于社会现实的意识淡薄和麻木不仁,关注儿童心理亟不可待。

(三)从文本表现力:以幼者为本位

经过鲜明儿童视角的阐述,鲁迅小说的文本表现力得到延展,建构起以儿童世界来反衬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麻木与残酷,完成对成人世界的批判的文本表现力,呼应鲁迅所提出的“救救孩子”的以幼者为本位的儿童观。

《狂人日记》中“我”作为迫害狂,面对家族中的迫害,佃户的冷眼偷看,哥哥的凶恶奴役,“我”高呼“吃人”。

因此决意要“劝转吃人的人”,却发现自己不仅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自己也是吃了妹妹的人。文末最后只能绝望呼喊“救救孩子……”。此时的狂人俨然从多疑、偏执的精神病狂形象中释放出来,成为了一个“反叛者”,揭露家族制度的迫害性,与封建礼教的束缚性。

人物形象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深刻阐述从孩子入手解救,才能解决“吃人”的现象,即自下而上,从儿童教育开始反礼教反封建,才能达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目的,印证鲁迅以幼者为本位的儿童观。

三、“发现儿童”丰富现代文学艺术空间

儿童观经过漫长的发展,在五四时期得到深化,“发现儿童”成为儿童观的主流思想,鲁迅小说中的大量儿童形象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折射与反映。同时,鲁迅小说中文本内容、叙述手法以及文本表现力三者相互对举,成为鲁迅儿童观的表达基石;尊重儿童天性、关注儿童心理、以幼者为本位的精神内核在鲁迅小说中得到渗透。鲁迅作为五四先锋的重要一员,他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中蕴含童心的成人哲思是兒童发现对现代哲思的丰富和开拓,这为观察现实人生寻得了特别的武器,使得成人所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在儿童单纯而诗化的观察视角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内涵哲理在与成人世界的对比阐述引向了深入。由此,刻画儿童心理,表现儿童情感,塑造儿童形象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促使儿童文学的发展,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

[2]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周作人.儿童的文学.新青年[M].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