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继续延续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控制路径,未来十年内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将基本耗尽。若在碳中和目标下实现深度能源转型,将大大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使人民健康大幅获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2021年6月9日,在人文清华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发表名为《碳中和,未来之变》的演讲,表示未来碳减排路径选择将是“五碳并举”,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碳中和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贺克斌强调,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不是很长了,在下一轮科技竞争中,我们绝不能掉队。”
3人
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3人组成。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4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 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 个月后, 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1.2 亿℃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用号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101秒和1.6亿℃20秒等离子体运行。这项新世界纪录,意味着人类让核聚变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新能源的努力,取得了一次突破性进展。
如果未来能实现“人造太阳”产能和供能,对于整个人类世界将是比工业革命更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鱿鱼上天
2021年6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把128只小鱿鱼和5000只微型缓步动物送入国际空间站。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微生物对微重力环境的反应,此次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助于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缓解措施,以维护长期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宇航员的健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微生物对动物组织的正常发育和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专家还将观察缓步动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行为和状态。缓步动物以能忍受极端环境而闻名,能够在没有食物或水的情况下存活长达30年。这个研究结果或有助于了解影响宇航员压力的因素。
大象每天能放多少屁?
據科学家估算,每头大象每天可以放3400升的屁。屁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这些甲烷可供一辆汽车行驶30千米,这和大象一天行走的距离差不多。
那么大象为什么会放那么多屁呢?这要从大象独特的消化系统讲起。大象可以说是地表动物中的强者,然而它的消化能力很弱。大象每天进食时间为16~17个小时,可以吃掉150千克左右的食物、饮用60~70千克的水。可是大象的嘴巴很小,牙齿也不怎么锋利;而且大象的胃几乎没有消化能力,只有储存功能;由于大象只有肠子是主要的消化器官,肠中大量的细菌发酵,细菌在肠子中的无氧气发酵产生了大量的甲烷,最终只能被大象以屁的形式放出来。
松属植物大约起源于晚侏罗纪或早白垩纪(约155百万年前),而松树家族并不是一直如此繁盛。多项研究表明,松属植物经历了新生代的重新多样化。另外,松树家族在增加成员的同时,也在扩大地盘。而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松树家族的竟然是树木的大敌——火。
研究人员发现松属物种进化出了针对火的适应性表现。首先是很厚的树皮,在火与形成层之间建立起有效屏障,能够提高火后存活率。
另一方面,松属的种子晚熟,松果只有经过火产生的高温后才能释放种子。这种对火的适应能力驱动了松树家族在白垩纪晚期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