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霞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战略资源。宁波要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完成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助力。今年4月20日,宁波人才日系列活动再度启幕。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2021年“谷雨之约”,诚邀海内外英才与宁波共启美好未来。
这已是宁波第3年举办人才日活动。除此之外,宁波还连续15年举办人才科技周。《2020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显示,宁波人才生态排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六、第二梯队城市榜首,人才工作实现持续争先进位。
尊才爱才的宁波也得到了人才的青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宁波、扎根宁波,顶尖人才加速涌现、关键人才加速集聚、青年人才加速流入的良好态势逐渐形成,为宁波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突出服务创新高质量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新纳入顶尖人才支持4人,累计支持8人,入选省“鲲鹏行动”2人;新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建议入选数均为历年最高,其中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数居全省第一;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5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新引进大学生16.6万人,同比增长20.3%,其中硕博士首次超万人……
翻开过去一年宁波人才工作的成绩单,看到的是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数字。这些人才工作数据实现突破进位的背后,是宁波各级各部门一揽子奋力争先的务实举措。
过去一年间,宁波紧贴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政策创新上持续争先。
宁波市委高规格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实施“甬江引才工程”、“关心关爱人才12条”、外籍人才申请永居证便利办法及数字经济、新材料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政策举措。今年1月,宁波还在全省率先出台“金融支持人才17条”,实现人才政策体系导向更明、力度更大、实效更好。
“宁波特别重视人才工作,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购房、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都给予大力支持,还有丰厚的人才奖励。这样全方位的服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说到宁波的人才政策,汪爱英博士深有感受。2006年12月,汪爱英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近15年来,她安心扎根科研一线,先后获得市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全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等荣誉。2020年,她又荣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为给人才发展营造最优环境,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多年来,宁波不断创新人才服务举措,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比如,开发上线人才创业创新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服务平台,推出市、县两级32个高频服务事项,初步实现了与省“人才码”平台的对接转换;构建助创专员、法务专员、财务专员精准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专家服务,实现人才服务体系真正解人才所需、为人才所喜……宁波还创新开展“在浙里?甬抱你”系列品牌招聘活动,在全省实现青年人才线上招聘、高端人才云端招聘和基础人才线下招聘“三个率先”,实现人才品牌体系凸显特色、深入人心。
重视人才、厚待人才,这是宁波以开放的姿态,向五湖四海人才捧出的真心和实意。“如果把人才比作树木,城市就是雨林,阳光、土壤、空气和雨露助力人才茁壮成长。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到寧波寻梦追梦圆梦,宁波也必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实现人才与宁波同发展、共成长。”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突出空间拓展高规格布局人才服务综合体
“我们人才之家是针对人才的开放式服务平台,以周到服务‘拴心留人,以营造‘家味为目标。从去年4月成立以来,仅一年时间,我们已累计举办活动160多场,为人才创业交流、商务洽谈、休闲交友提供了大量服务……”宁波人才之家运营负责人蔡丽辉向记者介绍了人才之家的运营情况。
去年以来,宁波聚焦人才服务“最多跑一地”改革,多维探索、多点布局推进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其核心内涵是构建一个集引进、保障、赋能、引领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在这样的理念下,宁波突出人才主角,积极打造人才服务旗舰店,即宁波人才之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营”的模式,在区县(市)核心区块布局宁波人才之家,打造“项目路演、商务洽谈、政策宣传、成果展示、会议培训”等功能空间,系统集成项目孵化、创业辅导、融资对接等创业创新服务,定期组织开展路演展示、创业门诊、导师辅导、人才沙龙、专题讲座等活动,以满足人才团队的个性化需求。
去年4月,位于江北文创港的首个宁波人才之家启用后,一年内,奉化、鄞州、海曙、慈溪四地的人才之家也先后投入运营。一年间,5个人才之家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超3.5万人次,受理人才服务事项3000余个。今年的人才日启动仪式上,镇海、宁海两地的人才之家也全新启用,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服务覆盖面。
为人才打造优质的服务平台,是宁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抓手。在宁波,既有像人才之家这样全方位为人才发展提供服务的“一站式”平台,也有侧重精准式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共性技术“痛点”化解的人才科技服务新兴平台,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其中的代表。
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工业是宁波经济的支柱产业。面对大量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摆脱路径依赖的现实诉求,宁波着眼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突出产智联动,打造特色化平台,即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比如,宁波充分发挥北仑区海外工程师和装备产业优势,建设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汽配模具、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3个创新服务联盟,深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技术指导,有效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该中心自去年启用以来,已集聚海外工程师约300名,服务企业超620家次,解决问题250余个。
今年宁波人才日活动期间,海曙区的工业互联网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鄞州区的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用。两个中心也将紧贴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精准式“痛点”解决服务,为推动宁波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突出区域联合高起点推进人才发展一体化
4月20日宁波人才日启动仪式上,宁波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正式开园,包括云德在内的30余个来自上海或由沪上资本投资的创业创新项目首批入驻,这标志着沪甬人才合作迈入新阶段。
沪甬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商贸相通。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018年7月,宁波与上海签订加强滬甬两地人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要在推进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合作、推进人才发展平台共建共享、推进高端人才共享共用等七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宁波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的创设,就是要通过引才平台、用人政策、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深化沪甬人才合作,以人才工作的先试先行引领新区创新发展,推动宁波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到2025年,先锋区将新集聚沪甬高端人才智力合作项目超过100个,带动集聚各类人才1万人以上。
为全力推进人才合作协议落地见效,宁波坚持“宁波所需、上海所长”的工作导向,紧盯优质资源,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宁波“急需紧缺”人才加速集聚。同时,以人才活动共办共享为抓手,紧扣常态合作,构建立体化人才活动载体,推动沪甬人才全面对接,两地协同引才育才的热度和氛围不断提升。《2020宁波人才开发指引》分析显示,宁波13个重点产业人才来源中,来自上海的人才占比高达8.02%,位居全国城市人才来源第2位。
围绕“打造省域人才均衡发展先行示范”目标,在省委人才办有力指导下,宁波市、舟山市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对标对表《宁波市舟山市推进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5)》,合力推进人才资源、人才平台、人才机制、人才生态等四方面一体化发展,2020年度15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6项标志性成果进展顺利。
着眼不断提升人才承载力,去年宁波人才日活动期间,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正式启动。只要入驻该飞地,舟山人才项目无须改变企业注册地,即可享受3年免租、同城待遇等特优政策。飞地启用仅半年,已吸引航天智慧信息科技、润和催化材料等12个舟山高端人才项目入驻。
着眼增强人才获得感,两地打造甬舟人才专家服务一体化平台,在全省率先推出“一库一网一码”,实现人才服务“同城待遇”,同时建设集成式人才数据库,1.4万名甬舟人才专家直接纳入双向服务范围,对应享受景点旅游、酒店民宿、体育场馆等方面优惠政策。
在更为关键的创新要素领域,两地则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券通用、人才市场资源共享、专家中初级职称互认,依托线上“浙江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线下商事登记甬舟专窗,实现企业登记等“甬舟通办”。目前,甬舟两地已实现10万余台(套)科研仪器设备、4万余项技术创新服务共享。
据统计,2020年甬舟两地还共同举办了10余场重点人才招引活动,新增就业大学生17.9万人,逆势增长20.8%;设立11家领军人才工作室,以项目委托、外聘顾问、专题咨询等方式深化智企对接,为甬舟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姚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