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梦,张邢炜,2,邵枫,虞力,屠家辉
(1.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 杭州 3100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居全球十大死亡原因首位[1],也是我国高发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并趋于年轻化趋势[2],如何防治冠心病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重点。《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指出[3],冠心病二级预防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病死率,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等。健康教育是二级预防的关键[4],也是二级预防“ABCDE”原则之一。由于传统的院内健康教育会受到患者住院时间,医护人员工作强度等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以健康信念理论为指导,将移动新媒体(微信)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克服传统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使患者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获得长期、连续性的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9年7月在杭州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部随机抽取两个病区(两个病区分布在不同的楼层)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按照病床号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两个病区中各选41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男29例,女12例;年龄36~77岁,平均(57.98±11.46)岁;病程0.08~20年,平均(3.39±4.12)年。对照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38~78岁,平均(61.56±11.11)岁;病程0.08~20年,平均(2.67±3.78)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且病情稳定;②具有独立的听说读写能力;③手机中有微信APP并了解其基本功能的使用,对微信文章、语音、图片、视频等信息获取无障碍;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疾病者;②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影响认知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者;③中途自动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医院常规健康教育。住院期间由医护人员进行口头健康教育,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向病人做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医院定期电话随访,询问患者近况,解答患者疑问。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实施基于健康信念理论的微信健康教育。①成立微信健康教育小组。该小组负责干预过程中的所有事宜,小组成员由工作经验在5年以上的4名医护人员及笔者组成。②创建“健康心知识”微信公众号,用于推送文章;建“冠心病之家”微信群用于日常讨论;③制定基于健康信念理论的微信健康教育方案。微信公众号负责推送36篇文章,分3个阶段完成,每阶段推送12篇文章(每周一、三、五晚20:00推送)。第一阶段使患者感知冠心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主要推送冠心病的基本概念、分型、流行现状、易感人群、严重后果等;第二阶段使患者感知到健康行为的益处并减少采取健康行为的障碍感,主要推送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情、坚持遵医嘱服药、术后保健等的重要性及方法;第三阶段使患者获得提示因素并增强自我效能:通过推送媒体、报刊杂志对冠心病的报道、各地举办的冠心病相关活动使患者获得提示因素;通过举办健康行为“打卡”活动,征集患者健康教育期间的感受、成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经验等增强自我效能。微信群内每月举办1次主题讨论活动,干预期间对研究对象至少进行1次1对1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冠心病相关知识、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问卷包括患者的临床资料、冠心病相关知识问卷、健康信念问卷、自我管理行为量表。①临床资料:姓名、病床号、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元)、医疗费用承担方式、患冠心病的年限、治疗方式等。②冠心病相关知识问卷:由肖美莲[5]编制,共8个维度52个条目,用以评估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概念、危险因素、诱发因素等知识的掌握情况。选项分为是、否、不知道,回答正确计1分,回答错误和回答不知道不计分。问卷信度为0.907,效度为0.88。③健康信念问卷:由本院自制,共6个维度(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感知疾病的严重性、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提示因素、自我效能)36个条目。采用Likter5级计分法,选项为完全不赞同、不太赞同、不确定、比较赞同、非常赞同。问卷信度为0.927。③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由任洪艳[6]研制,共3个维度(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情绪管理)27个条目。采用Likter5级计分法。量表信度为0.91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冠心病相关知识总分及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冠心病相关知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实验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数高于干预前;对照组仅有冠心病概念、危险因素、治疗方式、药物知识、出院后二级预防、冠心病相关知识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冠心病相关知识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ab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冠心病相关知识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ab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干预前比较,a P<0.05
项目 时间 实验组 对照组t值P值(n=41) (n=41)冠心病概念 干预前0.66±0.730.68±0.65-0.160.87干预后1.41±0.97a0.90±0.74a2.690.01危险因素 干预前1.54±1.941.24±1.590.750.46干预后2.80±2.06a1.63±1.48a2.950.00诱发因素 干预前0.54±0.750.49±0.510.350.73干预后2.00±1.20a0.66±0.626.350.00心脏病发作的 干预前0.93±1.210.80±0.870.520.60临床表现干预后1.39±1.09a0.93±0.882.120.04检查 干预前3.63±1.373.15±1.441.570.12干预后3.90±1.24a3.27±1.382.170.03治疗方式 干预前1.76±1.041.66±0.990.430.67干预后2.44±1.00a1.95±1.07a2.130.04药物知识 干预前2.24±1.462.17±1.280.240.81干预后3.44±1.86a2.68±1.46a2.050.04出院后二级预防 干预前5.76±1.715.49±1.910.670.51干预后6.80±1.95a5.93±1.93a2.160.04冠心病相关知识 干预前17.05±6.0615.68±5.401.080.28总分干预后24.20±6.09a17.95±4.86a5.130.00
2.2 两组患者健康信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信念总分及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除提示因素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维度及健康信念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健康信念总分及各维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有感知疾病的易感性维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康信念的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beliefs of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健康信念的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beliefs of the two groups(±s)
注:与干预前比较,a P<0.05
项目 时间 实验组 对照组t值P值(n=41) (n=41)感知疾病的 干预前16.66±1.3916.49±1.310.570.57易感性干预后17.34±1.35a16.68±1.40a2.160.03感知疾病的 干预前15.05±1.4115.15±1.28-0.330.74严重性干预后16.02±1.53a15.24±1.262.530.01感知健康行为 干预前18.10±1.3718.59±1.20-1.710.09的益处干预后19.12±1.57a18.46±1.292.080.04感知健康行为 干预前20.54±3.4020.12±2.900.590.55的障碍干预后18.54±3.33a19.98±3.00-2.060.04提示因素 干预前23.05±1.6022.88±1.710.470.64干预后23.54±1.23a22.90±1.701.940.06自我效能 干预前23.00±1.9522.17±1.941.930.06干预后23.44±1.85a22.24±1.912.880.01健康信念总分 干预前116.39±3.86115.39±3.421.240.22干预后118.00±4.21a115.51±3.572.890.01
2.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自我管理行为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干预前比较,a P<0.05
项目 时间 实验组(n=41)对照组(n=41)t值P值日常生活管理 干预前27.63±4.3927.32±4.630.320.75干预后30.10±2.87a27.80±4.66a2.680.01疾病医学管理 干预前32.51±3.6932.59±2.930.320.75干预后34.95±3.48a33.24±3.05a3.800.00情绪管理 干预前12.80±1.7812.41±1.43-0.990.92干预后13.27±1.66a12.63±1.37a2.240.02自我管理行为 干预前72.95±6.4072.32±6.091.100.28总分干预后78.32±4.78a73.68±5.90a1.890.06
冠心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手术治疗并不能防止疾病复发,患者需进行长期、综合性的健康管理[7]。冠心病二级预防包含药物治疗,运动处方,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能有效防止疾病复发[3]。无论是冠心病健康管理,还是二级预防,健康教育均是关键。有效的健康教育可通过教授患者知识,从而增强患者健康意识和信念,最终促成患者不良行为的改变[8]。健康信念理论是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中重要的内容,该理论认为期望、信念等对行为起主导作用,强调健康信念在人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接受他人劝导中起关键作用。健康信念理论分为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感知疾病的严重性、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提示因素、自我效能6个方面[9]。运用健康信念理论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0]、二级预防依从性[11]及自我效能等。
国内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通常采用口头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折页、电话随访等,效果的持续性及患者的依从性较低,且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为了使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国外将移动医疗引入到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12],并尝试用移动医疗、移动新媒体、智能手机对心血管领域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改革[13]。微信是我国普及率较高的移动新媒体之一,国内主要运用微信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14]。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与以往运用健康信念理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相比,本研究以移动新媒体(微信)为依托,使患者能随时随地接受健康教育,回顾学习过的内容,克服传统院内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使患者能获得长期、连续性的健康教育;与以往的微信健康教育相比,本研究以健康信念理论为指导,依据该理论的6个方面以及核心思想设计干预步骤,使干预过程具有科学性,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基于健康信念理论的微信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行为,可在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