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鳞癌合并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分析

2021-07-28 08:49陈鍱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鳞癌肺癌化疗

陈鍱

潮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广东潮州 521000

肺癌在临床上发病率显著提升,已成为致人非自然死亡的重要疾病原因。肺癌中绝大多数为鳞癌[1],患者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因此难以早期识别;多数患者疾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切除无法使用,需要接受化疗干预病情进一步的恶性进展。临床表明[2-3],当人体肝功能受损时,往往伴随着血糖调节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肺癌病期合并糖尿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出现下降,不利肺癌患者的疾病治疗,患者预后结局更加不容乐观[4]。该文基于中西医结合,探讨在常规化疗基础上采取中药干预的方式,控制患者病情进一步恶性,以期找寻一种积极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肺癌合并糖尿病,为该院治疗工作的开展积累更多循证经验。回顾国内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少见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报道,故该次研究的立项具备一定前瞻性与新颖性。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因肺鳞癌合并2型糖尿病入院接受药物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药物治疗方案差异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因肺鳞癌合并2型糖尿病入院接受药物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药物治疗方案差异进行分组。其中40例纳入对照组,男女比例23∶17;年龄49~78岁,平均(62.99±8.45)岁;糖尿病病程1~11年,平均(4.87±1.23)年;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17例,Ⅳ期11例。另40例纳入研究组,男女比例24∶16;年龄51~77岁,平均(62.83±8.54)岁;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4.91±1.27)年;TNM分期:Ⅱ期13例,Ⅲ期18例,Ⅳ期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中肺鳞癌诊断标准者[5];②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6];③知晓该次研究内容并自愿被纳入组,签署同意书;④预计生存期≥6个月;⑤可耐受相应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同期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②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③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④严重全身性感染者;⑤癌细胞转移;⑥入组前接受其他对症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以静滴方式建立营养支持,给予患者止吐、保肝干预,并予以系统的用药宣教。化疗选择吉西他滨(国药准字H20133194)1 000 mg/(m2·疗程),给药维持时间约0.5 h,8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4周重复1疗程。

研究组:①化疗方案同上;②加用中药丸剂西黄丸(国药准字Z22024922),3 g/次,bid;消渴丸(国药准字Z44020045)4颗/次,tid。

1.4 观察指标

(1)每日以血糖仪测量空腹血糖(FPG,标准值3.9~6.1 mmol/L)与餐后2 h血糖(2 hPG,标准值≤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标准值4%~6%)经离子交换高压液相分离法进行检测。

(2)T淋巴细胞:采集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5 mL,经贝克曼CytoFLEX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CD4+/CD8+表达水平。

(3)不良反应:①腹胀;②腹泻;③恶心;④呕吐。

(4)肺癌近期疗效:①完全缓解(CR):经系统治疗,2个月内患者肺癌病灶完全消失,无新病灶出现;②部分缓解(PR):经系统治疗,2个月内患者肺癌病灶体积缩小超50%,无新病灶出现;③稳定(SD):经系统治疗,2个月内患者肺癌病灶体积缩小达25%~50%,无新病灶出现;④进展(PD):虽经系统化治疗,但患者疗效评级不达CR、PR与SD标准,甚至发现新病灶。肺癌近期治疗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00%[7]。

(5)肺癌远期疗效:观察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与1年生存率。

(6)基于卡氏评分(KPS)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情况,评价患者围治疗期生存质量改善率:①显著进步:治疗后KPS-治疗前KPS≥10分;②有所提升:治疗后KPS-治疗前KPS为1~10分;③持续下降:治疗前KPS-治疗后KPS≥0分;生存质量改善率=生活质量提升例数/总例数×100.00%[8]。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FPG、2 h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

2.2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4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研究组近期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研究组PFS长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2.6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生存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3 讨论

肺癌是当下一类十分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早期症状较为隐匿,预后不容乐观。肺癌的常见并发症有糖尿病等。相关研究证实[9-10],糖尿病的恶性进展,可能推动肺癌细胞的转移,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恶化预后结局。患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高胰岛素、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状态、慢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肿瘤细胞代谢异常等密切相关[11-12]。常规使用降糖药物虽具备一定疗效,但长期给药下暴露的局限性亦十分显著,即用药不良反应将对患者病期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加之肺癌患者常需接受化疗,因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将进一步损害患者病期生活质量,最终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不利患者积极预后。

该次研究立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探讨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应用中药丸剂对症干预病情进展的可行性。文中予以研究组消渴丸,药物本身具备滋阴养肾、益气生津之功效。消渴丸中黄芪补气、地黄清热,配伍以葛根生津,山药益肾补脾,天花粉泻火,南五味子滋肾,玉米须消肿。消渴丸中每丸还含有0.25 mg的格列本脲,该药物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安全性佳,药效维持时间久,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调控血糖,纠正胰岛素分泌障碍[13-14]。西黄丸为清热剂,具备解毒清热、散结消肿之能,对癌肿有显著疗效。其内主要成分为麝香、醋制没药、制剂乳香、天然牛黄。现代药理学证实[15-16],西黄丸科学给药下,具备杀菌抗炎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与生长,活化巨噬细胞活性,使体内干扰素浓度提升,降低癌胚抗原生成率。从中药材角度分析,西黄丸内牛黄具备解毒清心之能,现在药理学证实[17-18],其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血管系统,保护肺脏。乳香具备活血行气、改善机体功能代谢之用。醋炙没药能定痛散瘀;麝香镇痛消肿、松弛气管平滑肌。中西医结合下,有效缓解化疗对正常细胞组织造成的误伤,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患者肿瘤负担,发挥协同治疗作用。如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FPG、2 hPG、HbA1c、CD4+、CD8+、CD4+/CD8+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CD8+水平相近(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17.50%vs 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近期治疗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65.00%),PFS长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95.00%)高于对照组(72.50%),生存质量改善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0%)(P<0.05),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在肺鳞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法,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值,提升免疫力,改善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结局,提升患者病期生存质量,应用安全性高,值得关注。当然,该次研究亦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样本纳入量偏低、研究时间开展不够;未来若条件允许,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时间,纳入更多符合条件的样本,开展回顾性分析,加大数据支持,以改善该研究统计学结果与结论的客观性,更好地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鳞癌肺癌化疗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骨肉瘤的放疗和化疗
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鳞癌和腺鳞癌的识别分类
跟踪导练(二)(3)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