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
深圳市人民医院(留医部)健康管理科,广东深圳 51802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糖尿病病情发展过于严重则会给患者的肾脏和其他器官造成严重损伤[1]。糖尿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如遗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等,潜在的高危人群范围有所扩大,如不及时接受健康教育管理,很有可能会加快病情的发展,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属于需要接受终身性治疗,患者需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控制饮食,这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有不利影响。现代医学中开始重视以社区为单位实施糖尿病管理,提高糖尿病的预防意识和健康意识,帮助社区居民预防和控制糖尿病[2]。这种健康管理理念与中医中的“治未病”思想较为相似,“治未病”思想的核心理念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即在没有患病前实施预防措施,在患病后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病情继续恶化[3]。利用“治未病”思想能够提升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效果,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自愿参与研究的社区居民中选择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各12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研究在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过程中使用治未病思想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在自愿参与研究的社区居民中选择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糖尿病患者设为已病组,将高危人群设定为未病组。对两组皆实施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已病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0.34±3.42)岁。未病组男72例,女48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9.42±3.8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者对研究知情,属于自愿参加。
糖尿病高危人群纳入标准:血糖值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最高值左右,没有被确定诊断为糖尿病疾病;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糖尿病;体质量与正常体质量相比相差过大;作息、饮食、生活习惯不健康,出现血糖偏高现象;意识清楚,可以接受随访和调查,依从性较高。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听力功能和视觉功能存在严重障碍;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该次研究;患有肢体运动障碍。
对已病组和未病组皆实施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①实施“未病先防”。在中医治疗思想中,疾病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的改善和患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有着较大的联系,如果患者对病情防治措施有详细的了解,则会间接提高治疗依从性,反之则会降低依从性。在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应当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和宣传,强化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认知,了解预防糖尿病、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措施。具体的健康知识宣传措施较多,如将防治糖尿病知识整理为健康手册,下发给各个社区居民;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健康视频观看;邀请糖尿病专家在社区展开健康知识宣传讲座。分析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潜在诱发血糖值升高的因素,对社区居民实施饮食指导,确保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②实施“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共分为3个要点,分别为诊断筛查、早期治疗以及针对性治疗。当患者出现糖尿病的发病症状后,尽早对患者实施诊断筛查,避免延误后期糖尿病的治疗。针对社区居民中的糖尿病发病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检测社区居民的血糖值水平,提高糖尿病诊断筛查效果,一旦发现社区居民被确诊为糖尿病,需要对居民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实施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4]。对患者实施糖尿病早期治疗,避免患者的病情出现快速恶化的现象,控制病情的发展。对诊断筛查后确诊的患者每天都进行血糖监测,制订符合患者身体情况和疾病情况的护理方案和治疗方案,如饮食结构调整、降糖药物选择、按时复查。同时需要结合中医所提出的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辨证治疗,对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进行调整,使患者能够恢复健康的生命戒律,降低患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
③实施“瘥后防复”。对在健康管理研究中血糖控制情况较好的、确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血糖测量服务和药物控制,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异常,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防治并发症或者其他糖尿病合并疾病的出现,利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强化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应用经脉运行的中医治疗思想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敲打,确保患者体内气血的运行通畅,要求患者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或者气功等,提升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5]。
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之前和之后血糖处于临界值的居民数量以及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数量,分析治未病思想的应用价值。定期对社区居民实施血糖值检测,对比居民干预前后血糖值变化情况。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已病组干预前血糖控制达标率为37.5%,接受“治未病”健康管理后血糖控制达标率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病组干预前血糖处于临界值的患者比例为55.8%,干预后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对比[n(%)]
随着我国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每年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数量都在持续增加,特别是中老年群体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6]。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的 代谢功能发生问题所导致的,治疗病程长,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找到可以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方法。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实践成果,但是都是将西医治疗作为主要方法,但是如果长期服用西药会带来其他的副作用,并且也较难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度[7]。中医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拥有扎实的群众接受,乐于被中老年群体所接受,因此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优势。“治未病”思想的重点在于对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实施预防管理和保健管理,具有中医特色,对于一些中老年患者而言更加容易接受。通过“治未病”思想的应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依从性,促使居民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有意识的控制血糖值。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医疗体系改革中,应当积极发挥中医的特有优势[8-10]。
根据该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已病组干预前45例患者血糖控制达标,血糖控制达标率未37.5%,接受“治未病”健康管理后血糖控制达标率为65.0%,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好;未病组干预前血糖处于临界值的患者比例为55.8%,干预后只有25.0%的患者血糖处于临界值,减少了患病的风险(P<0.05)。
综上所述,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实施治未病思想健康管理,能够防治糖尿病恶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平稳控制血糖值,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而言能够起到预防糖尿病、降低血糖值的效果,值得在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