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 华
数千年以来,中国画历经从形成至成长成熟的坎坷路程,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笔墨和色彩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
五代之前,绘画重视色彩。“丹青”是古代常用的冷暖两色红、青矿物质颜料,说明在数千年前色彩已有冷暖分法。《周礼·考工记》说:“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古人将色彩作了详细的对比,使中国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
现存的魏晋南北朝至宋朝的古画中有很多绢本。古代画家们以千锤百炼的用笔功夫勾勒物象,并以五颜六色的天然颜料在绢上进行平涂和渲染,使画面上的色彩和线条至今依然鲜艳光彩。这些重彩工笔画,用笔大都采用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等,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曲铁盘丝,或如锥画沙,色彩浓丽丰满,令人叹为观止。
在花鸟画领域,唐代边鸾创立宫廷富丽一派。至五代,黄筌创立“富贵花鸟”派,他作画以“双勾敷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在山水画领域,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主要以石绿、石青渲染山石树林,并以金线勾勒,被称为“青绿山水”;唐代李思训发展了展子虔的青绿画法,笔力遒劲,设色富丽,用金碧装饰画面,被称为“金碧山水”。青绿设色,画面绚烂;金碧装饰,画面辉煌。可见,此时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浓艳富丽的色彩为主。
《果香图》丁辅之
《登山远眺图》明·文伯仁
古代画家在继承前人以墨线勾勒、以多种颜色平涂或渲染物象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表现形式。他们注意到用笔的意义,用笔表现不再是简单地勾勒物象,而是根据其软硬轻重变化作出相应变化,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念,使线条既能塑造物象又体现画家风格。如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和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皆为极具特色的笔法。
至唐代,色彩的运用达到鼎盛,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色彩达到绚丽之极后,终会进入恬淡宁静的境界。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山水画领域即产生一种新画法——水墨画法。有论者谓“山水之变始于吴”,但吴道子的水墨山水画今已绝迹。其后的王维在吴道子水墨画法的基础上,以水渗和墨彩进行渲淡。水墨技法的出现,冲破了重彩工笔技法的壁垒,色彩与墨法之间的矛盾也由此产生。
五代荆浩、关仝、巨然、董源,宋代李成、范宽、郭熙、米芾、李唐等都继承延续了水墨山水画一派,提升了水墨画的地位,创造出不同的山水画特色。在他们的鼎力创造下,山水画法日趋丰富,出现勾、皴、擦、点、染,进一步完善了笔墨技法。笔法与墨法的关系得到加强,也使两者有了明确的分工,用笔是勾、皴、擦、点,用墨则是渲染明暗。另外,他们注意笔法、墨法在绢上的表现效果,未将重彩敷丽于绢上,而是以勾、皴、擦、染等手法完成笔墨结合的画面效果,或者直接用水墨率意描绘。用笔熟练劲健,用墨浓淡干湿相宜,使画面达到笔墨交融的效果。
水墨的丰富变化,或多或少影响着花鸟画家和人物画家对它的尝试。如齐白石将诗意融入绘画,创造出诗一般的艺术形象;黄宾虹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五笔七墨”,指明用笔用墨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张大千周游世界,终创泼彩大写意山水画法;潘天寿画风硬朗,用笔强悍潇洒,浓墨、焦墨、破墨交相辉映……他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运用笔墨表达各自不同的精神境界,从而创造出不同的风貌。
中国画表现形式并非固定不变,前人在笔墨和色彩上做了大胆尝试和创新,今人也要为此做出更多努力。如今,中国画家越来越重视笔墨和色彩的协调关系,做了很多尝试,提出各种见解。不管采取何种表现形式,中国画笔墨和色彩都是围绕内容、表现内容、服务内容的一种手段,是当随时代不断发展的表现形式。在五彩缤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使中国画的笔墨和色彩关系更加和谐完美,当是每位中国画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