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洁
摘 要:小学阶段科学也是一门较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是在实践还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学习科学这门课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针对建构性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构性教学;小学;科学;应用
科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实践性,为了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注重采用建构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建构性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通過大量的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可以表明,只采取固定的技术、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具备的认知框架,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认知过程。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将建构性教学策略应用在课堂中,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提供学习材料,再加上教师的悉心引导,可以确保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然后在脑海中建构关于对科学世界的个人理解,从而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建构性教学策略主要是关注过程以及利用过程,并注重理解科学概念以及科学规律。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建构性教学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建构性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建构性教学策略,必须要根据标准的流程进行操作,这里以“果实的结构”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分析教学前端设计时包含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以及学习内容,接下来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第一,知识目标。最关键的是对果实的构成进行了解。第二,能力目标。要让学生掌握解剖果实这项技能。第三,描述、记录观察得出的结果。第四,态度还有价值观目标。要学会辨别植物的果实,让学生对探究植物的果实产生兴趣。
(二)确定教学策略以及选择教学方法
在确定教学策略时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果实的构成,并掌握解剖果实的相应技能。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建构性教学策略,并把探究性的过程有效融入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1)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2)观察、实验的技术方法。通过使用建构性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渗透教学思路、理念。第一,需要提前准备10种典型植物的器官,并确保学生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更快地辨认果实。通过营造探究的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他们在课堂学习时更主动、积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建构起对果实的认识。第二,教师可以让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将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中分享,这样能将他们的认知以及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三)设计教学程序
第一,教师需要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给每个小组准备10种典型的植物器官以及解剖工具,将记录单分配到每个人手中。第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小组合作有效地辨认果实。第三,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判断果实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判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成就感,还可以和后续的教学形成呼应,从而更好地建构概念。第四,教师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诸如判断果实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方法了解果实的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五,建构知识。通过上述的几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思考果实的共同特征,确保他们在理解果实结构时能提升相应的层次。
(四)学习评价设想
进行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适当地设想学习评价,这样能更好地督促以及反思教学设计,从而确保教学设计可以更完善。
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科学概念。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大多也只是探究的方式以及过程,这样学生不光可以充分地体验科学,还能获得相应的科学结论,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建构性教学策略所追求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重视应用建构性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汪丽,孙铭明.建构性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3(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