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红
民间故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于故事浅显,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带而过,对民间故事的教学价值没有深入挖掘。为此,尝试从常见的民间故事出发,让学生认识其文体特点,建构教学序列,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感受民间故事的巨大魅力。
一、梳理人物关系,提高概括能力
民间故事的结构都是很完整的,有头有尾。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梳理人物的关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如《牛郎织女》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牛郎、织女、老牛、王母娘娘等这些故事当中的重要人物,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人物间的关系。学生发现故事讲的是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下凡来洗澡的织女并和织女结了婚。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把织女抓了回去。牛郎披着牛皮去追织女,结果在快要追上的时候被一条天河挡住了去路,两人只能隔河相望。这样,学生运用人物及其关系来了解故事内容,既提高了概括能力,又领会到民间故事有着曲折的情节这一特点。
二、根据表达特点,串联行文线索
每个民间故事都有自己的表达特点,但也有其共性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找寻它们的规律来串联线索,更好地学习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就是按照常见的时间线索来写的,开头用“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接着用“一天”“新婚不到三天”“半年过去了”这样的时间线索串起故事。同时,故事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娓娓道出:先是书生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接着是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后来是半年过去了,孟姜女亲手缝制了寒衣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丈夫,结果范杞梁已经死了。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坏了八百里长城。最后是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这样的行文既展现出民间故事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三、品析质朴语言,体会故事情感
民间故事的语言通俗易懂、文通字顺、朴实自然,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点,读起来比一般的文章更有趣味,更有活力。课堂上,教师要摒弃烦琐的分析,让学生品读欣赏,入情入境,读出感情。如《猎人海力布》中人物的对话很多,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朗读这些片段。如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通过这些对话,学生很容易就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对小白蛇知恩图报的肯定和对海力布热心助人的赞扬之情。
四、关注文中伏笔,学习写作技巧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民间故事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感人,这其中就离不开伏笔的运用。恰当地设置伏笔,可以使故事构思巧妙、完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例如《嫦娥奔月》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而且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在这里,故事就设下了一个伏笔——后羿叮嘱嫦娥把药藏好。读这个故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后羿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就会发现后来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就是答案。通过前面的伏笔,我们可以感受到后羿和嫦娥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为逄蒙夺药的卑鄙行为感到愤怒。因此,当我们读到故事最后,知道嫦娥为了保护仙药而独自飞向月亮时,一种深深的同情感就油然而生。我们为恩爱夫妻不能在一起而难过,为恶势力的阻挠而痛恨不已。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伏笔,让他们寻找文章埋下的草蛇灰线,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民间文学的一个分支,流传了上千年之久,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和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阅读”上,通过阅读文本,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其独特的文本特点,进而挖掘出民间故事的文学价值及丰富的人文内涵。相信,這样的阅读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