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021健康界峰会主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10多位重量级嘉宾莅临现场,分享他们对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学科技创新、医院学科建设、健康服务创新等话题的思考和展望。
开幕式在《红旗颂》《我们走在大路上》两首交响乐曲的现场表演中拉开帷幕。慷慨激昂的演奏和曲调,诠释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荣之路。
演奏结束后,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做开场演讲。她表示,2021健康界峰会是至今九届中最有意义的一届。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胸怀千秋伟业,恰是风华正茂。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适逢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年。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北京协和医院是一座高山仰止的医学高峰,协和“三宝”是我国医学界的学术瑰宝。在广大人民心目中、在中国医务人员心目中,北京协和医院始终是最卓越的医学圣殿,人民愿将生命的最后一站托付给他们。
开幕式当天,北京协和医院多位现任和历任管理者也来到现场,论坛环节由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和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共同主持。
张抒扬表示,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火如荼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之下,卫生健康工作者将迎来巨大的作为空间,只要我们敢于梦想、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就会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摸清时代脉搏,读懂先锋们的新锐思想,必定有助于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她补充说。
作为新中国医学事业的亲历者和建设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巴德年在随后的主题分享中,回顾和总结过往几十年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状况,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实现寄予希望。
他还谈到“协和”的作用发挥和未来期待。他认为,协和是中国医学博士的摇篮、中国两院院士的沃土,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的中流砥柱。放眼未来,协和应该成为中国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学术中心,包括罕见病在内的疑难重症,协和要做国内名副其实的会诊中心,为全国老百姓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协和要成为中国医学创新基地的主力军和特别部队。
在巴德年院士演讲之后,由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主持接下来的环节。介绍嘉宾前,他简短地阐述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在他看来,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更具效率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和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想更有效率,科技创新是其根本的动力;要想更可持续,人才培养是其关键的基础;要想更为安全,就要依靠发展,为维护更加高水平的安全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詹启敏分享“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协同发展”的感悟。
他首先谈及自己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这一次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和治理体系是一次检验,更是对各国的健康治理能力、医学发展水平、医学教育质量的一次考验。美国的医疗救治体系和医学教育体系,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反观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这意味着再好的医疗救治体系,再好的公共卫生突发应急体系,一定要和国家的治理体系相结合。在疫情防控当中,中国的体系发挥了最大的优势,这是党的领导体现出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
他还谈到,新时代医学教育的发展理念要融入大健康理念,融入现代前沿技术,推进新型医学学科发展。在他看来,医学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在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均离不开医学力量。此外,高水平医院的建设与医学教育也密切相关。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如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非常明确,如何进行学科的布局和管理,是新形势下对医院提出的新要求。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重点分享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下的学科建设战略布局与管理这一主题。
她表示,在医院整体学科发展上,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学科发展。要有大量的优势学科,注重多学科协作,这是发展当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于一些临床上难啃的“硬骨头”,需要用优势学科去带动,找到学科发展的切入点,解决医学难题。
喬杰强调,医院价值实现的三个目标是不断提高群众卫生与健康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保证医疗卫生费用家庭和社会负担得起。
所谓学科强则医院强,创新强则质量高。学科建设和创新活动一定是未来公立医院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对于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抢占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和前沿阵地,有着理论性的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
三位院士演讲之后,主论坛进入对话环节,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健康界内容副总裁桂克全共同主持,多位专家一起探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N个创新选项”。
可以说,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体现。那么,面向未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有哪些可创新之处?专家们各抒己见。
国务院参事、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刘远立提醒,在卫生健康领域不要轻言创新,有两个理由,一是我们所从事的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大量的生命可能在创新的旗帜下受到伤害或损失;二是医学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不确定性,医学不是标准品,不像制造业领域,可以有成千上万个试错的机会创造新产品。当然,不轻言创新,绝不等于不创新,而是在创新的时候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他指出,“高质量”实际上包含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是管控,第二是改良,第三是创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性工程。创新也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谈到健康管理的转变问题。他表示,我们要逐步从以医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要加大科普宣传,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达到标准化和专业化。对于各种慢性疾病要进行三级预防,没病时要提高警惕,有病时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延长患者的生命。要进行早期筛查,筛查之后要早防早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先省饭钱,再省药钱,可以健康生活很多年。”他总结道,这是最绿色、最环保、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办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表示,不论是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还是高质量发展,最终都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他看来,老龄化趋势在加速,未来老龄健康是卫生健康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医院应致力于让人民群众老得慢、老得健康、老得快乐,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诊断治疗、技术创新上。
谈及健康服务创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认为,创新要先有创新的思想、理念、平台和团队,但最重要的是考虑创新主体。比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大医院一定是引领基层的,拿出好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到基层进行推广,这是一个全链条的路径。我们不能主张所有医院都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是有风险的。
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鲍军提到健康服务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他认为,这不是增加学科能力建设和医生数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文化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和价值创新。如何让创新回归本源,去填补过去的欠账和短板,还有一系列事情要做。但总而言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不能单靠卫生系统挑起来,而需要依靠全社会、多行业的共同关心和思考,制定更加合理、客观和可行的路径,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全民健康的目标任务。
在几位嘉宾分享后,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要把创新放到一个战略核心位置上去思考。他尤其强调,医院需要融入大健康观念,绝不能只管治疗,不能把医疗创新庸俗化、狭隘化。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和勇气,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为全社会的健康福祉而共同奋斗。
来源:健康界 作者:陈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