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思路

2021-07-27 06:38王国霞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路径教育质量大数据技术

王国霞

摘   要: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数据的整体应用价值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我国部署了众多的教学、学习与管理系统,产生了大量的教育数据。这些海量的教育数据可以给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发現我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农村学校师资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城镇学生增多,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齐、质量堪忧,城乡学校信息获取不全、管理水平落后,农村学生学业质量较低、学习兴趣欠缺以及农村学生全面发展不足等六个现实问题,提出了大数据技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模型和实施路径,以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质量;新思路;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2.3;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1-0001-06

一、引言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基本均衡”为重心转变为以“优质均衡”为重心。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实现城市与农村学校在学校教学、校园管理、学生学习三个方面达到动态互动的统一协调发展。大数据时代,大规模的数据正在急速产生,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成为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颠覆性力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基于大数据技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路径。

二、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

优质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高位阶段,也称为“高位教育均衡”。优质均衡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础,但它不同于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实际上是指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包括建立和完善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1]可见,教育均衡主要指教育资源的均衡。现阶段,我国城乡之间基本达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再增加教育资源不一定会达到“质优”的效果,不一定会产生优质教育。优质均衡的前提是资源均衡,核心是优质。优质是指作为结果的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而教育质量包含于整个教育服务过程中,体现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其中教育输入的质量主要偏重于教育的‘软件,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等;教育过程的质量主要有教学质量、德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结果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的教育成就。”[2]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达到动态互动的统一发展。

三、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9年发布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累计2767个县参与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认定,通过率达95.32%。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将成为未来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国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变为了更高层次要求的“上好学”。但我国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着很多失衡表现,严重制约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进步。本研究对2017—2020年CSSCI期刊上有关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论文进行了检索,经过阅读、分析、归纳和总结后,得出城乡之间的优质教育失衡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输入质量失衡

(1)农村学校师资质量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我国农村学校的师资质量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祁翔和郑磊利用PISA2015 数据考察了中国东部四省市 (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城乡学校在学校资源方面的差距。研究发现城乡学校的师资均衡存在很大差距。乡村学校的教师数量和师生比均低于城市学校,短缺指数高达0.38。乡村教师的学历水平也低于城镇学校,拥有学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比城市低3.91%,拥有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比城市低3.33%。[3]赵丹和陈遇春等人2015—2017年对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5省 (区) 的11个贫困县、23个乡镇、108所小学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资源质量普遍较低。[4]张伟平和王继新2016年12月—2017年7月对我国湖北、吉林、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辽宁等8个省(市)20 个县(区、市)教育局及130余个学校(教学点)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的师资令人堪忧,新教师“进不来”,优秀教师“留不住”,留守教师“教不好”。[5]吴建涛研究了2017年A市10个区县教育事业数据,发现各区县的骨干教师和体艺教师均不符合国家的评估认定标准,农村学校学科专任教师短缺。[6]综上所述,农村学校的师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与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这迫切需要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和提高师资质量,改变农村学校师资质量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困境。

(2)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城镇学生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并没有扭转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向城镇学校聚集的现象。我国面临着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城镇学校学生数量增多的困境。

2014—2019年,邬志辉教授团队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做了调研,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调研数据验证了学生生源不断涌入城市、农村学校大规模缩减的事实。祁翔和郑磊利用PISA2015 数据考察了中国东部四省市城乡学校在学校资源方面的差距。调研发现城镇学校的规模远远大于农村学校,城镇学校的规模均值为2278.65,农村学校的规模均值为1157.84,两者相差1120.81。[3]2018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为14.09%,其中小学、初中分别为12.06%、19.87%。[7]面对学生生源大规模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应科学分配学生生源,精准测算城市、农村学校的空间布局和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

2.教育过程质量失衡

(1)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齐,课程质量堪忧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齐、课程质量堪忧是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赵丹和陈遇春等人2015—2017年对我国5省 (区) 的11个贫困县、23个乡镇、108所小学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国家规定课程开设不足,授课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无法满足小班学生的学习需求。[4]张伟平和王继新2016年12月—2017年7月对相关教育局及教学点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堪忧,体艺教师严重短缺,课程开设不齐;学校里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质量堪忧。[5]2018年,彭雪庄调查了我国广东省数字教材的规模化应用现状,发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基础配备已趋于均衡,但两者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区别。发达地区倾向采用数字教材进行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欠发达地区却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果不好。[8]农村学校专任教师的短缺和课堂教学手段的陈旧导致了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齐和课程质量堪忧的局面。这迫切需要合理分配和培训专任教师,改善教师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城乡学校信息获取不全,管理水平落后

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乡学校信息获取不全、管理水平落后。赵丹和陈遇春等人2015—2017年对相关小学学校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水平仍显落后。[4]祁翔和郑磊利用PISA2015 数据考察中国东部四省市城乡学校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差距。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教师参与决策指数和学校领导力均低于城镇学校,乡村学校教师参与决策程度低至0.78,学校领导力低至0.22。[3]2020年,郑玉莲调查了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轮岗现状。研究发现,大部分校长是在相同区位相同层次的学校之间流动,难以实现校长个人发展、薄弱地区学校改进以及城乡之间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9]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研究者急需全面获取教育相关信息,针对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实际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3.教育结果质量失衡

(1)农村学生学业质量较低,学习兴趣欠缺

近年來,农村学生学业质量较低、学习兴趣欠缺是我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2019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农村教育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些农村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及格标准,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10]而农村学生的学业质量和学习兴趣是衡量城乡教育是否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据。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我们迫切需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促进农村学生学业质量和兴趣的提高,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全面发展不足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我国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全面发展不足。由上述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可知,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和骨干教师短缺。学校侧重语、数等主干学科的教学,忽视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主科教师常常担任副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的艺术素养无法得到发展。农村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存在很大问题。赵丹和陈遇春等人2015—2017年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调研显示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学生不愿意与人交流,自信心普遍较低。[4]农村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较低。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农村专任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也可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用数据助力学生成长记录,帮助学生形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观。

四、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是教育公平理论、共生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强调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起点、过程、结果三方面达到教育的公平。共生理论需要研究者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公共产品理论强调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合理配置影响教育均衡的各种要素,将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由众多受教育者共同享受,不可出现受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1)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是指个体在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条件方面的平等性,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点。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阶段。“教育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个体都能克服经济、家庭、阶层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过程公平是指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结果公平是指个体最终能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教育,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11]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相互呼应,共同诠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要时刻面向全体学生,在起点、过程、结果三方面贯彻和践行教育公平,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发展”。

(2)共生理论

“共生”是指生物界中的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共生理论强调共生体的相互依赖性,并注重彼此从对方获得新的发展能力;强调共赢、共振性;强调各方能够进行优化组织,以自愿、有序、适度、平等、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推动实现组织中的多中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12]它有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四种模式。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共生理论的思想,城市与农村之间秉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原则,达到各方收益双赢、效应最大的状态,并且两者之间要动态互动可持续发展,争取实现城市与农村对称互惠共生。

(3)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被称为公共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商品,主要是指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它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我国在讨论教育时,一般习惯于将教育划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在消费和受益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其属于纯公共产品性质。非义务教育又因为社会技术的进步使受教育者的个人获益成分增大,因此也可将非义务教育视为准公共产品。在探讨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问题时要考虑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合理配置影响教育均衡的各种要素,将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由众多受教育者共同享受,不可出现受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2.政策指导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攻坚课题,旨在实现教育公平,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指明现阶段要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前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教育质量要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这为开展本研究提供了具体指导。

3.数据支持

大数据技术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一种智能技术。它能够对教育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与可视化,实现了教育领域系统的变革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基本均衡阶段农村学校部署了众多的教学与管理系统,不断产生着大量能够分析、挖掘的教学、学习与管理信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实现在岗教师质量的提高、学生生源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手段的改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现实数据的支持。

五、大数据技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

1.大数据技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大数据”技术的本质是对数据核心价值的再挖掘。我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据背后所蕴涵的信息,有助于进行科学决策、精准预测和有效干预。大数据不同于传统数据,它基于分布式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具有输入和处理速度快、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样、高价值性等特征,可以帮助很好地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我国城乡之间的优质教育失衡表现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教育输入方面,研究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收集、挖掘和分析有关师资结构分布的数据,合理调整师资结构。研究者也可对教师互联网上保存的教学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对教师采取适当的培训和考核计划,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研究发现,生源方面学生大规模从农村涌入城镇,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合理分配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并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特点进行分析,合理安排城乡学校的空间布局和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方面,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是实时、海量和多元化的数据,可对教师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的教学行为数据进行诊断和分析,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失误,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可对这些数据进行交换、分享、挖掘、分析等,打破数据孤岛,获取全面的教育信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教育结果方面,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众所周知,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学生过去学习的行为数据,对这些过去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和特点,就可以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兴趣。也可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用数据助力学生成长记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2.大数据技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攻坚课题,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对我国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是中国大数据元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用数据说话,解決问题”已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共识,推动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

教育领域中,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城乡教育基本均衡视角下,由于受到传统技术环境的限制,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的是自身的经验以及有限的调研数据。这些有限的调研数据存在着统计结果不全面、不准确以及延时性等缺陷,无法反映具体、局部的教育现状,给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大数据技术可以全面真实地刻画事物的特征、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可以让人们树立‘以证据为本的决策理念与研究思路, 能够突破人们经验、常识以及主观臆断等方面的视野局限,有助于人们实现从现有的主观式、经验式或指令式决策向以大数据驱动为支撑的理性决策转变。”[13]这有助于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对学校教学、校园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真实记录,有助于科学评估现状,并为发展的优化提供机遇和可靠的措施,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顺利展开,提升了发展质量。因此,以大数据技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信息时代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

3.大数据技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路径

大数据的处理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洗与预处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可视化四个阶段。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体现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通过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与展现,可以发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旨在改善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面临着农村学校师资质量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城镇学生增多,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齐、课程质量堪忧,城乡学校信息获取不全、管理水平落后,农村学生学业质量较低、学习兴趣欠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全面发展不足等六个现实问题,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在这六个方面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调整农村师资队伍结构,确保在岗教师质量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大数据已应用到教育培训行业,促进了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四川省开发了电力教育培训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发现电力教育培训中存在的缺陷,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促进省内电力教育事业的发展。乡村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和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都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采集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师资结构的分布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帮助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师资评估模型,有效调整下一阶段城市与乡村教师的结构布局,确保乡村教师结构合理化。大数据也可用于教师教育培训领域。在在线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会进行访问、查询、浏览、学习、问答等活动,从而产生难以计数的数据流量。对这些数据流量进行收集整理后,培训机构能够了解教师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规律,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合理的参考意见,帮助教师提升质量。同时,通过对教师教学考核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教师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2)加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减少城镇学生数量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我国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量涌入城镇,加重了城镇学校的负担。随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每个学生的入学、转学、退学等信息都可以进行实时的采集和监控,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有助于科学地分配学生生源,实现城乡学校学生在入学教育机会上的均等。大数据技术也可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特点进行分析,能合理安排城乡学校的空间布局和教育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完善农村学校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校园管理系统拥有大量的教学、学习与管理信息。2018年,上海大学启动“上海大学高水平大学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决策支持系统”项目,可以为校领导、业务部门和师生个人提供数据查询、管理和提醒服务等。通过对教师的任课信息进行查询,可以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齐,政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对教师管理信息中的任课课程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合理分配和培训专任教师,促进农村学校课程开设齐全。基于科大讯飞开发的大数据赋能智能教学系统,学生可生成学情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学情报告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准确规划教学路径,改变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准化。“大数据技术也可跟踪教師成长过程,运用回归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帮助教师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4]同时,也可让课堂教学前的资源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的师生互动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后的追踪诊断与个性化指导逐渐形成一个迭代演进的教学闭环,通过对这个教学闭环的多次修正,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解决课堂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

(4)获取教育教学相关信息,提升校园管理水平

传统的教育数据无法反映具体、局部的教育现状,因此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在一些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平均”现象,导致不符合具体工作需要的事件发生。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是全样本的数据,记录的是即时、全面、过程性的行为和现象,能够对各种数据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如华东师范大学开发的餐饮预警系统,可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给予慰问;浙江大学依赖数据追踪形成了学校资产数据查询和服务平台,这些都提升了校园管理效率。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大数据管理系统会自动处理各种教育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交换、分享、分析、挖掘等,打通数据孤岛,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提升了校园管理质量。同时,大数据也支持教育决策,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其“决策有用性”。通过挖掘、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信息,帮助学校管理者对校园中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实施精准决策,完善了校园管理系统。可见大数据对校园管理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挖掘学生学习数据价值,提高学生学业质量

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城乡教育是否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业质量和提高学习兴趣。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大数据的持续生成与深度分析,将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4]美国普渡大学研发的“课程信号”项目,就是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数据的采集和汇聚,提出一种成功预测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预测,教师根据预测结果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海开放大学的智慧学习分析与评估系统,能实时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脑波、体态、眼动、在线学习行为数据等,并形成综合的数据评估分析报告。教师可根据评估分析报告为学生推送合适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综上所述,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业提升和兴趣提高的必然选择。

(6)提升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轨迹都能被存储和调用,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科学、动态的评估成为可能。这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上海市格致中学研发的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数字化档案系统,以“五能雷达图”和“学生成长树”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进行诊断与指导,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提升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各种网络教育平台、教育APP和教育软件基本上能覆盖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结果数据。如网上测评系统、作业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教学系统能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运动手环可以记录学生的运动信息,健康检测软件可以检测学生的健康信息。同时,大数据技术也实现了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这评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能帮助农村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结语

大数据技术从科学的角度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是信息化时代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在岗教师质量的提高、学生生源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手段的改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提升等方面获得科学依据,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但大数据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如何全面、准确地获取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获取哪些数据,如何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这些都需要未来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8-10.

[2]冯建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84-94,61.

[3]祁翔,郑磊.城乡学业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3):36-39,80.

[4]赵丹,陈遇春,赵阔.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2):157-167.

[5]张伟平,王继新.信息化助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模式及建议——基于全国8省20县(区)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1):103-111.

[6]吴建涛.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困难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19,35(3):75-82.

[7]陈宝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力打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攻坚战[J].人民教育,2018(5):13-16.

[8]彭雪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模式探究——以广东省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调研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38-146.

[9]郑玉莲.我国中小学校长轮岗现状及其改进路径:县域系统领导力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7):46-61.

[10]《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N].中国民族报,2019-02-19(003).

[11]胡小勇,许婷,曹宇星,徐欢云.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内涵、路径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9):34-40.

[12]卜玉华.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学校生态群”模式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15-23.

[13]雷励华.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2):38-44.

[14]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5):11-14.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新路径教育质量大数据技术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