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坐商,银行业场景金融时代来临

2021-07-26 04:56李奥
财经 2021年15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

李奥

图/视觉中国

2018年,著名银行家布莱特·金的《BANK 4.0》一书出版,预告了场景金融时代的到来。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金融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这句话精准描绘了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银行的经营范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进展,未来的银行将嵌入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金融科技发展至今,“无科技不场景,无场景不金融”已成为银行业共识。全球最具价值的前100家银行中,70%以上已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平台等模式投入场景生态建设浪潮。

银行业积极布局场景建设很大程度上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倒逼”。凭借平台和技术优势,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新兴参与者,逐步向支付、理财、融资、汇款、外汇等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渗透,为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而丰富的“场景”就是它们能在金融业撕开一个口子的利器。

因此,银行业背水一战,不得不为。这既是中国金融业积极融入新经济、新业态,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责任担当,也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客户需求迭代升级、市场发展多元演变趋势下,自我革新优化供给、主动求变实现突围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客户在哪里,场景就在哪里,金融服务就应该延伸到哪里。

7月初,中国银行发布了《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这也是我国首个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行业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对何谓“金融场景”做出了明确阐释:金融场景,就是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

无科技不场景,对标互联网公司有挑战

互联网大大改变了居民生活习惯。目前我国金融科技认可度全球领先,这为全面开展金融场景建设提供了推广条件。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消费者金融科技采纳率和中小企业金融科技采纳率分别为87%和61%,均居全球前列。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商业银行从金融产品线上化向金融产品场景化迈进创造了技术条件,商业银行也将以前下沉到售楼中心、4S店的线下场景搬到了线上。虽然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平台优势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场景无缝对接,取得了先发优势,但在当前强监管态势下,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也为商业银行加速赶上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大中型银行的科技和资金实力在场景化转型之战中已经体现出来,有的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有的成立金融科技部门、有的成立金融科技研究室……

白皮书提出,金融场景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场景客群、金融产品、非金融服务和内容资讯。其中,融到场景中的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场景中的金融产品至少应该具备个性化、组合化、线上化、数字化、安全性等特点。

以线上化为例,做好金融产品的线上化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客户身份的准确性、产品销售的匹配性、交互体验的充分性和智能风控的可靠性。这些都离不开指纹、人像识别、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已经高度线上化,特别是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与交互体验日益完善,同时引入了民生服务、内容资讯、消费购物、政务缴费等多种场景服务,也是金融场景延伸服务界限的具体体现。

2020年,新浪金融综合用户体验、产品功能、性能安全、创新发展等四大维度,对21家主流手机银行APP进行综合测评。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和招商、平安、民生、浦发、中信、光大等股份制银行在测评中排名靠前,基本代表了目前银行业资金实力和科技实力最强的银行群体。

未来,随着我国在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物联网等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并释放动能,将继续为场景生态创造更多可能。工信部预计,到2023年,我国5G个人用户普及率将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过50%,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2020年12月,中行联合中国联通推出了基于5G消息的金融应用试点平台。

白皮书也指出,由于对系统稳健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對标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迭代和创新速度,仍是未来商业银行金融场景建设的挑战之一。金融风险的扩张性和传染性决定了金融场景相较于其他场景而言,更容易产生技术范畴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提升金融场景的技术迭代速度要将金融和非金融产品区别对待。对金融产品,依旧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及合规管控;对非金融产品,可以参照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奋力追赶。

当前,金融场景建设相对于其他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而言已持有诸多“绿色通行证”。但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仍旧面临审批流程长、制约条件多、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难题。

无场景不金融,如何实现最终目标

科技只是金融场景建设的底层支撑,更重要的是方法和路径。基于中国行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实践,白皮书提出了“四步走”路径:流量创造、用户达标、客户转化、价值挖掘。

具体来说,流量是场景的基础,流量规模决定了用户规模。在零壹智库发布的2020年度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TOP 100排名中,月均活跃用户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招行。

在创造有质量、有数据、可触达的流量后,接下来需要通过建立标签来实现用户达标,以识别核心用户需求;在用户打标后,如何将用户转化为客户,是金融场景建设实现流量价值转化的重要一环;最后则是价值挖掘,其核心在于通过商业银行的专业优势,从单一爆款功能或产品升级为整体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金融场景下的全方位服务。

另外,与传统银行“客户到用户”的思维不同,金融场景运营的实质是围绕“用户”思维来构建,以数据贯穿始终,以产品、内容、客服、安全防控四项能力为整体的全生态、精细化深耕过程。

当然,金融场景建设过程中,金融与场景的融合是手段,提升竞争力、实现普惠性才是最终目标。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切入、开拓再到深耕的过程中产生并沉淀的金融和非金融数据将为获客、活客、精准营销、产品优化、风险防控注入新动力。

这份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一个“四维一体”的金融场景生命力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下一步金融场景战略实施的决策依据。

其中“四维”是考评内容,从政府(G)、企业(B)、个人用户(C)和商业银行(F)四个维度对金融场景生态价值进行定量评价,回答“优秀与否”的问题;“一体”是核心原则,即通过“完整、杰出、共赢、流量”将金融场景视为一个整体,是对金融场景整体价值的定性评价,回答“好不好”的问题。

不做“恐龙”,中国银行的场景生态战役

比尔·盖茨曾有一句流传20多年的话:“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2013年招行前行长马蔚华曾提到,比尔·盖茨的这句话给过他很大的刺激。从金融科技到场景生态,金融业面临的是不进则退的选择。

白皮书认为,场景不是传统金融与生俱来的DNA,转型需要经历阵痛。金融场景生态建设,对金融机构战略布局、产品设计、营销运营、风险管控、技术应用、人才组织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无数金融从业者发起挑战。

作为国有大型银行,中行在场景金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2020年,中行将“场景生态建设”作为全行五项重点战役之一,并结合自身禀赋,集中力量打造跨境、体育、教育和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此外,中行也在积极推进覆盖政务、医疗、文旅、交通等总行级、分行级重点场景建设。

这些金融场景的实现都离不开全方位的科技保障。在中行2020年报中,“场景”一词出现了52次。数据显示,2020年,中行信息科技投入167.07亿元,比2019年116.54亿元同比增长43.36%,比2019年15.15%的增速也有大幅提高。

誠然,金融场景是一个投资周期长、回报时滞性长且外溢性强的战略执行过程。但正如白皮书中所说,要实现场景化转型,需要商业银行保持资源和政策投入的战略定力。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科技助我来看云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