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显瑞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各大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当前社会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导致现在高校毕业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改善当前就业形势。文章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就业援助;对策;就业困难;就业服务
通过数据发现,2020年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874万,同比上升了40万人。如果加上之前未就业学生与待业毕业生,那么2020届大学生的就業形势将会更加严峻,甚至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在其就业过程当中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注: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在此之前,就业援助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扶持与帮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当前就业援助的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新的援助对策。
一、当前就业援助面临的三大新形势与困难问题
(一)三大新形势
1、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公共岗位介绍的作用不断下降,促进了就业援助的作用上升。公共就业服务其本质任务就是长期的发布分类岗位信息与职业介绍。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类招聘APP的出现,为企业用人单位与个人应聘人士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岗位服务。使得越来越多的用人企业通过各种类型的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但是,部分大型企业在主要还是通过校园招聘的形式及委托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院校进行培养相关人才。使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小。
2、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的实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的实施,让部分毕业生开始回乡发展,建设家乡,促使就业援助对象的范围变得更大。从《就业促进法》中可以看得出:大部分的就业困难人员其原因是受身体状况、技能水平或家庭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使其难以实现就业,或者部分连续失业的人员在一定的时间中仍不能够正常就业。其次,就业援助的对象包括城乡就业困难人员,而其具体的人员是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但是,在实际的农村劳动力专业就业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其,提供相对的就业服务指导,但很少采取就业援助的措施。不过从脱贫攻坚的实施以来,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从城市拓展到了乡村。
3、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受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影响,使得就业援助的对象诉求得到不断的提升。初期的就业援助制度是其援助对象是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城市失业人员及部分城市零就业的劳动力。当时由于生活物质比较困乏,社保制度不完善,开始实施了就业援助。不过随着当前我国人均收入不断上升,城乡社保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困难人士,大部分都是未就业毕业生。由于不愁吃穿,使得该类人员对就业的诉求变得更高、更加多样化,不仅要求高工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因此该类人群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困难与问题
1、劳动力结构矛盾问题
随着新型企业的兴趣,对用工的需求及人才的选择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高端人才,是当前最为紧缺的。但是,部分城镇失业人员以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相对较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所以就会导致其就业范围变得极小。其次,刚刚诞生的新劳动力,虽然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所需的知识技能过于零散无法与市场进行很好的对接。进而导致用工难、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
2、相应的就业观念及范围模糊
结合灵活就业的政策来说,部分就业人员的观念与就业范围相对比较模糊,因此,在灵活就业的政策中,对于该类就业人员的认定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规定。其次,由于灵活就业人员自身性质的不同,就导致其从业地点与工作类型存在过多的变化,进而使得乡镇对其管理难度变得各大。同时,部分乡镇对于公益性岗位的社保与补贴政策的理解,存在些许的偏差问题,或是为对进行申报补贴人员的工作环境改善及薪资待遇的提升。
二、就业困难原因及就业援助体系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困难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学生进入大学后,慢慢放松了学习,慢慢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部分是因为将学习时间花费在勤工俭学与兼职之上。长期以往导致自身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专业技能欠缺,实践能力低下等问题。使其在毕业之后,该些原因的存在无形中削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部分人员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观念过于陈旧,期望值过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促使历年高校毕业学生不断上涨,然而在其就业过程时,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受家庭因素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及陈旧的就业观念,或是对给一份好的工作期望、薪资福利待遇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甚至影响到自身的判断鞥里,最后导致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被剔除队伍。
(三)就业援助的力度不足,缺乏相对的时效性
就目前形势来看,就业援助的实施力度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对就业苦难学生的就业援助年限仍然局限于3到7个月之间。而就业援助人员的积极性与对目标的管理更是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次,就业援助工作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长效化、常态化机制。使其对高校困难就业学生实施就业援助之后,没有后期的关注与保障。此外,政府部门的后续就业援助力度不足导致了部分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出现偏差等现象。
(四)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压力加大,就业援助手段过于单一
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招,教育事业由精英变为大众。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最后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而人力资源的过剩,就导致了就业岗位数量的减少,伴随着近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整体经济出现下行现象,但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不断的增长,使得就业人员不断增高,最后造成了就业困难现象的出现。其次,就业压力过大,就业援助手段过于单一,及其专业、背景与岗位的需求不同,导致就业困难现象不断发生。
三、促进新形势下就业援助工作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推进政府就业资源的分类及政策的实施
为了能够做到精准就业援助的目标,可以加强促使政府就业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并有针对性的援助就业困难认识,对其合理的配置政府就业资源,進而有效的帮助就业困难人士实现就业。其次,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加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宣传活动,让具有再就业意愿的人士能够快速的得知政府就业援助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正确的引导就业困难人士接受政府的就业援助。
(二)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扶贫工作协作机制
想要进一步促进就业援助工作的实施,可以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扶贫队伍建立合作机制,来帮助就业援助工作人员快速找寻需要帮助的人员。在脱贫扶贫工作队伍中,对于地方贫困家庭、劳动力状况及就业意愿人士的情况都有所了解,以此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其建立协作机制,帮助扶贫工作的实施与就业援助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职业工作的指导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被指导的对象个人信息,结合其本人的诉求,进行分析与评估,为其提供相应的职业咨询与服务。帮助其快速的找到合适的职业工作。所以就业援助对象在面临多种诉求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加强职业指导。不过,当前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士并不多,因此需要加大对就业服务人员的相关专业能力的培训。
(四)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扩充政府就业援助范围
集体文化活动时就业援助工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就业援助过程中,部门被援助的对象之所以拒绝推荐的就业岗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辅导。比如说该类人士对结业岗位的需求过高或者,缺乏一定的就业兴趣。因此,开展一些相应的积极活动,可以帮助被援助人士打开心扉,接受就业援助。其次,还应当扩充政府就业援助的范围,不能光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应当提供一些其他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来满足就业困难者的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单的概述了就业援助过程中面临的三大新形势及其在援助过程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同时,从中可以发现,随着每年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政府的就业援助政策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沈水生.就业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0,(1):32-34.
[2]刘竹,龚勋.高校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J].青春岁月,2018,(13):74-75.
[3]林子鸿,颜郡.构建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的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7):61-62. DOI:10.3969/j.issn.1673-9884.2019.0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