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玫
名优校长队伍培养是落实国家对校长队伍建设总体要求的有效举措,是提高区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2019年3月,北京市海淀區名校长工作室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旨在遵循校长专业成长规律,搭建校长队伍成长高地,促进区域内优秀校长集群的形成,推动本地区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项目推进实践中,工作室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带领学员校长们在团队中学习、研究中前进、实践中成长,实现了从成熟期到二次提质成长的转变。
一、明晰工作室目标定位:“培养好校长、办出好学校”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工作室的目标定位自当是成立之初首要思考的问题。海淀区名校长工作室项目的启动昭示着海淀区将依托名师工作室,搭建起海淀校长专业发展、教育家集群成长的重要平台,着力培养好校长、办出好学校,其最实际、最终极的作用将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工作室应该是一个致力于“助力校长成长、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教育均衡”的校长专业成长共同体。
一是促进学员校长专业成长。当前,如何通过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实践,促进教育家群体的产生,从而整体提升区域办学质量,已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迫切要求。海淀区名校长工作室作为一个培养研修基站,始终坚持务真、务实、务本,坚持以当前指导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为原则,通过高层次的理论研修、高品质的创新实践,为学员校长提供具体性、规律性的学术理论与办学实践指导,以期努力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办学治校能力,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二次提升,为学员校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处于成熟期的校长个体,进入了发展“高原期”,工作室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攀越专业成长的新高峰。
二是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毋庸置疑,工作室之于校长成员专业发展的效能,最终必将体现在学校办学水平,乃至区域教育发展与提升之中。当前,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老百姓的迫切诉求,而这更多取决于校长队伍的专业素养和领导力水平。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通过一套好的培养机制,成就一批好校长,才能办好一批好学校。因此,依托名校长工作室项目,期待提高海淀区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使一批爱教育、懂教育、会管理的专家型校长成长起来,进而成就一大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工作室作为学习共同体型的校长培养平台,将高位引领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凝聚和分享区域内学校和校长的经验智慧,实现“一室领航,多校共进”,形成区域优质学校群落,推动一批学校进行前瞻性、创新性的办学改革实践,进而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终极目标。
二、打磨工作室研训方式:以需求导向的课题研究驱动校长实践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校长专业成长的高端路径,这早已成为共识。依托课题研究实现研训一体,促进成员的专业发展,已然是大多数工作室不可或缺的发展思路。对于一线中小学校长而言,办学实践是其思考的起点和智慧的源头,工作室学员校长课题研究的开展,应该基于其在办学实践中真实存在、感到困惑并致力解决的问题,进而建立适合学员校长现实需求的研究模式,从而将思考研究与实践工作进行有效链接。
“纵观名校长基地培养过程,以基地学校和学员学校面临的真问题为对象,引导学员探讨和反思这些问题的根源、本质以及应对之策。在此过程中,学员通过提升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践问题分析、阐释和解决能力,来获得实践性知识。”①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实质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行动研究,是在研究课题的目标引领、任务驱动下,不断获取实践性知识、得到专业化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思考,工作室以学员校长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力求找到适合学员特点、满足学员需求、解决真实问题的研修方式,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推进引擎的工作主线,引领学员校长聚焦办学中的现实问题,撬动学校发展新的创生点,以研究促问题解决、促工作改进,推进课题研究与办学实践工作双线并进。尤其要带领学员校长们关注学校发展与变革实践情境中的突出事件、关键问题,透过具体现象看本质,敏锐地发现、诊断、解决问题,以问题导向为驱动,以课题研究为牵引,在做中思、在行中悟,知行合一,研以致用。
由此,工作室学员校长的研究课题全部生发于工作实践:北外附小徐宝如校长聚焦“‘竹文化特色建设助力学校内涵发展”这一研究课题,进一步挖掘“竹文化”内涵,明晰“竹文化”体系,促进“竹文化”落地,以此贯穿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促进了办学品质的提升。北医附小田国英校长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这一研究课题,回应时代诉求,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五育并举”如何在课程一体化中体现,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升。双榆树一小丁凤良校长则聚焦学校“育·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在已有模型化文本基础上,用自传体形式对学校文化建设过程进行回顾式、反思式的阐述,以学校现实发展需求为动因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深化“育·树”教育内涵。
通过这种基于学校场域的实践性课题研究模式,学员校长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问题就是课题,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真”问题就是研究课题的来源;对策就是研究,思考解决问题对策的过程,就是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收获就是成果,通过研究而得到的在学校文化的梳理、办学思想的升华等方面的收获,就是能直接作用于实践工作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明晰办学理念、改进工作方式、推动未来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以需求为导向的研训方式,以问题为核心,利用课题研究,找到“研”与“训”的结合点,让“训”为“研”服务,使研究推动实践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员校长的研究能力和应用意识,促使学员能够切实解决科研困惑及来自于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让培训引领校长学员做研究,使研究回归工作实践,最终指向的是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坚持跟进式研训指导:以现场诊断的案例研究实现校长共同成长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对“学习型”组织的论述,如“在与同行的互动与对话过程中共同发展”,为名校长工作室这种“学习型”研修发展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名校长工作室应该是以参与互动、反思分享、合作对话、改进实践为显著特征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朝着共同的学习任务目标,进行知识共享、交流与协作等一系列活动,共生智慧、共谋发展、共促进步,高效实现共同成长。
因此,工作室在以需求导向的课题研究这一研训过程中,必须采取动态跟进式的指導,关注学员校长真实的研究状态,将其在培训中作为受训者和在研究中作为实践者的角色有机融合,使得培训更好地转换为解决课题研究实际问题的推动力,助力校长的共同成长。
一方面,坚持下校调研,激活校长团队思考。“案例研究是管理理论创建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案例调查与分析对管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解释以及探索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地认识与求证一般性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范围。”①下校调研这种“临床式”交流活动是一种基于现场诊断的案例研究,通过亲临学校管理现场,对校长办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况进行诊断。
实践中,工作室学员在学术导师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理解实践导师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智慧,走进学员校现场展开案例研究,展开理性反思、深度研讨。工作室先后走进北外附小、北医附小、双榆树一小等学员校调研把脉,提炼优势特色,诊断发展瓶颈,研讨改进发展方案等。学员校现场展示了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工作,展现了各自的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育人匠心,并结合实践工作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提出困惑与发展瓶颈。在调研中,学术导师现场给予专业、精准、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培训;实践导师则对学员校办学情况做出科学诊断及个性化指导,分享教育智慧和办学经验;工作室成员之间则互动交流、建言献策,和着学习共同体的脉搏一起前进,一次调研就是一次碰撞、一次收获、一次革新。如此,在导师引领、共同探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碰撞交流传递思想、创生智慧,实现知识的群体性建构。
另一方面,助推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发展提质。对于学校发展而言,教育资源是能够有效推动办学品质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拓展、品牌特色塑造的内外资源集合,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既要着眼于校内深入挖潜,又要放眼于校外广泛吸纳整合。特别是面对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要求,每所学校必须积极提高办学的开放度,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工作室学习共同体本身便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资源平台,以穿越学校边界、区域边界的资源共享形式,使管理治校、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多方面资源得以统整和流动,各学员校可以充分利用工作室学习共同体的整合优势,共享教育资源。
依托工作室平台,我们积极发挥导师资源的作用,鼓励学员校之间分享特色教育教学活动,互相邀请进校观摩借鉴,现场交流探讨。例如,海淀实验小学“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工作坊”吸纳了三所学员校的班主任,为促进学员校班主任培养提供高端专业平台;组织学员校长参与实验小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等活动,关注教育前沿动态,拓展学习视野;分享学术导师所在首师大专业培训及讲座等活动,为学员校拓展学习培训的平台等。学员校长们平日工作事务繁重,集中研修学习难免有一定局限。为此,工作室借助网络资源,灵活开展在线学习交流,鼓励校长们随时随地进行分享交流对话。尤其在疫情时期,在线交流活动更是凸显了重要作用,工作室开展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如对学校特色工作作“云”展示,及时结合特殊时期学校工作进行线上交流分享,互相启迪智慧,共同应对疫情的大战大考。
名校长工作室项目是一个短期的培养项目,衡量它的价值与效能须回归“办学”这一本质问题,关注成果的转化与迁移。这不仅要看显性成效,更要看工作室研修对学员校长后继学习和返岗工作的正向影响。需求导向的课题研究、跟进式研训指导,带给学员校长的是思维、方法、规律、路径的引领。经过两年的培养周期,学员校长在专业成长上均有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文章、教科研论文等;丁凤良校长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面对疫情下的立德树人工作,各位学员校长的应对能力大为提升,做出了亮点特色;三所学员校进一步跻身海淀区新优质校中的发展活力前端。学员校长们更得到了教育情怀的淬砺,提升了关于教育均衡的担当情怀。即一名有担当的优秀校长更要具备大格局、大教育观,增强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关怀,勇于担当作为、乐于分享合作,为基础教育事业积淀教育智慧和精神财富,积极做出个性化的贡献。
在一次次思想和行动的革新中,学员校长们的办学思想、发展站位得以淬炼和升华,更获得了教育研究能力、办学治校能力的持续提升,他们秉着终身学习和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学习与成长,向着专家型、研究型校长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