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嫣才 汪晓勇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是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的主阵地。其教学是以历史为基础,突出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庞杂的历史内容,要厘清道德与法治“四史”专题教学的价值定位与核心要义,准确定位“四史”学习意义;通过解读教材,厘清教学落点和逻辑线索,基于史实讲好红色故事,坚持价值引导,促进政治认同,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四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价值引导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6-00-04
“四史教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学好“四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更需要回望历史、展望未来,通过“四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道德与法治课自是主阵地。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以时间为线索,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特别突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正是“四史专题教育”的绝好载体。然而,“四史教育”并非一般的历史学习,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突出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它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既要教历史,更要凸显德性,从而將红色基因根植学生心中,激发其爱党爱国的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一、“为什么教”:道德与法治“四史”专题教学的价值定位与目标指向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四史教育”面临着种种困难。就“教什么”而言,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包含六课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直到走进新时代,内容庞杂。因此,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如何既加深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又不能让教学变成历史知识传授而丧失了育人的价值追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厘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四史”专题教学的价值定位与核心要义便成为教学的重要前提。
1.明确“四史”题材教学内容的价值定位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四史”专题教学,其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那段历史,或是记住一些抽象的历史符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厘清历史脉络,听清时代脉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鉴往知来,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接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才是“四史”专题教学的价值所在。
基于此,循着“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逻辑结构,从“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到“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富起来到强起来”,本单元的教育价值正是通过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呈现近现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感悟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由此,油然而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2.明晰“四史”题材教学的目标指向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这样阐述历史学习的意义:历史知识是政治能力的准备。“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历史知识和史实探究的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识别力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1]这为我们厘清“四史”教学的价值要义提供了启示。“四史”题材教学的核心不是教会孩子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同,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责任感。
由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学习“四史”的目标指向概括为:了解国情,形成国家意识和民族归属感;拥有理解社会现象(新闻事件)的背景知识,增加对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关注度;形成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洞察社会现象、预测未来[2]。
二、“怎么教”: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教学策略
显然,“四史教育”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其相关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偏少。因此,教学往往会变成教师的单向传输,教师习惯使用一个个问题,一段段资料“拉着”学生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当我们明确了“四史”题材教学内容的价值定位与核心要义,便解决了“为什么教”的问题,找到了教学最终要“去往哪里”。接下来,自然是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深度解读教材:把握线索,明确教学落点
正如孙民老师所指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之所以成为困扰教师而成为教学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如何正确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的问题。[3]“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涵盖的历史内容庞杂,我们唯有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把握历史叙事的逻辑线索,明确教学落点,“四史”教育方能有效。
例如,在“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其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和红军长征。教材在编写上采用历史演绎法,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地呈现史实,这是明线。但是,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教学史实,更要挖掘其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于是,通过深度研读,我们找到教材中隐藏的暗线,即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见下图)。
基于教材解读,教学的落点便不再是了解史实,而是基于史实理解精神,感悟伟大。由此,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再是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出发,而是从一段正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介绍)、一张地图(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一件文物(朱德的扁担)开始,走进百年辉煌历史,感悟革命精神与爱国精神。
2.理清教学逻辑:学会探究,提升智慧
对于破解“怎么教”这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有着精辟的阐述:“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因此,“四史”题材教学应该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和思考。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用核心问题将学习活动串起来,用情境创设将学生兴趣激起来,用精当问题将学生的智慧问出来。
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我们基于本课框题“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锁定了三个课时教学的核心问题,分别是“为什么中国有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是什么,它为什么能燎原?”“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
当然,这些核心问题并非在教学时生硬地抛出去,而是教师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时提出来的。例如,在教学第一框“开天辟地的大事”时,生成了如下问答互动: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百年,回到1921年7月。此时,来自各地的13位党员代表齐聚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商建党事宜。你们猜猜看,当时全国党员有多少人?
生1:十万多人。
生2:几万人。
教师出示建党时党员总数:50余人,并采访看到这个数字面露惊讶的学生。
师:你看到这个数字为什么会这么惊讶?
生:我没有想到人数会这么少。
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党员人数还没有咱们一个年级的人多。可他的诞生却在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
师:当你了解到这儿,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为什么中国有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师:感谢咱们班的同学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
接下来,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
资料1:
救国探索 代表人物 救国方式
洋务运动 李鸿章、张之洞等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等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辛亥革命 孙中山、黄兴等 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料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拯救中国的一条革命新路。他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为此,他们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中国革命。
基于核心问题,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
(1)观察表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救国探索主要是向谁学习?
(2)结合资料和课前了解思考: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要探索一条新的救国道路?
如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阅读资料、复述史实,而是学习用历史的、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自主解决困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得以锻炼,为其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生活智慧奠定基础。
3.坚持价值引导:讲好故事,促进认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四史”教育需要形式,但不能唯形式,更要关注教的效果,落实培育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这要求教师要基于史实讲好红色故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四史”学习,主要是通过讲、读红色故事来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因此,我们在学习活动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价值引导,将学生代入进去,化“他”为“我”。例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 时,教师是这样应用“飞夺泸定桥”这一战争故事的。
师(出示飞夺泸定桥图):这是红军长征途中600余次战斗中的一次,它叫——
生:飞夺泸定桥。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谁来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简单讲述。
师:如果你就是飞夺泸定桥22位勇士之一,你在战斗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桥很窄,我要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前冲,很容易就牺牲了。
生2:桥上只有几根铁索,我又要和敌人战斗,又要向前爬行,一不小心就会摔进河里。
生3:敌人最后还放火烧桥,我还可能会被大火吞噬。
……
师追问:这么多困难,你为什么不怕?
生1:怕也没有用,只有冲过去,打败敌人才能赢得活路。
生2:因为红军是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才打仗的,我相信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
生3:因为我的牺牲能够为红军赢得胜利,所以我不怕。
……
师:正是因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才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4]而“学德”如果不经由、不利用学习者自身经验就不可能发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故事中,巧妙设问,激活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思维身临其境地去思考、回答问题,也就更能理解长征之难以及红军战士身上那种不怕难的长征精神,价值教育也就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教学一定要基于史实,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例如,在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有教师使用了“毛主席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样的语言。课后,有教师就指出,毛泽东被称为毛主席是在1931年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之后,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时间是1927年,如果我们在教学第二框题时用“毛主席”这个称谓,会给学生以错误的历史认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使用教材中的准确称谓:“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诸如“四史”教育等主题,我们要讲好故事必须尊重历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促进其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只要我们的教师有信仰、有担当、有方法,就一定能让“四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展现其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Tom V.Savage,David G.Armstrong.小学社会科的有效教学[M].廖珊,罗静,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9.
[2]沈晓敏,高峡.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7.
[3]孙民."当地震来臨时……"[J].中小学德育,2020(01):34.
[4]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3.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