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2021-07-26 21:29
农村百事通 2021年7期
关键词:蚕桑蚕丝养蚕

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从此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穿衣时代。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的内容包括种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一系列环节的生产工艺,包括绫绢、缂丝、纱罗和织锦在内的丝绸产品和用到的工具,还有由此衍生的各类相关民俗活动。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

一、蚕桑习俗

在蚕桑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敬蚕重桑、爱蚕护桑的美好习俗,在民间世代相传。扫蚕花地、轧蚕花等活动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部分,与其他蚕桑习俗一道构成古老中华蚕桑文化发展兴盛的历史见证。

1.扫蚕花地

扫蚕花地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于湖嘉地区的一种蚕俗,它起源于浙江省德清县,仪式的主要表演者都集中在德清一带。清末至民国年间,德清蚕农为祈求蚕桑生产丰收,于每年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邀请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到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歌舞表演。举行扫蚕花地仪式时,通常由一名化装女子边唱边舞,而以小锣在旁伴奏。唱词内容多是对蚕茧丰收的祝愿和对蚕桑生产全过程的叙述。与此相配合,表演者往往会做出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2.轧蚕花庙会

桐乡地处浙江北部,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这里的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的含山轧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含山当地流传着蚕神发祥或降临的传说,因此有“蚕花圣地”之称。含山轧蚕花庙会又叫“蚕花庙会”,大约起源于宋代,明清以来日趋兴盛。庙会时间分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几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前后延续十来天。

二、现代蚕桑科普的典型案例——江西凤凰沟田园综合体

江西凤凰沟风景区是开发蚕桑休闲旅游较为成功的典范。该景区一直保持着蚕桑丝绸文化的鲜明特色,着力向广大游客推广、普及蚕桑丝绸文化。该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的蚕桑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发挥蚕桑产业的特色优势,集成了科普体验、休闲旅游、产品产销三大模式。

一是科普体验模式。通过蚕桑丝绸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国几千年来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和贸易的历史文化,普及蚕桑生产中形成的民俗、传说、故事、诗词等;用图片、模型和艺术表演的方法,介绍我国的蚕桑历史、文化和种桑养蚕实用科学知识。

二是休闲旅游模式。让游客进入果桑园自行采摘,體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观赏桑基鱼塘以及桑园的套种套养模式;观赏垂枝桑、龙曲桑、果桑等各种形态各异的有趣的桑树,让游客体验桑树的奇妙。

三是产品产销模式。开发蚕丝产品,如蚕丝围巾、蚕丝领带、蚕丝服饰、蚕丝扇子、蚕沙枕、蚕丝被、蚕丝毯等日常用品,满足游客高品位生活的需求;还有许多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如桑叶茶、桑芽菜、桑叶馒头、桑果糕、桑果饮料和桑果酒等蚕桑综合利用产品。

该景区保持着蚕桑丝绸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的蚕桑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同时以茶园、桑园、果园、樱花园、海棠园、鱼塘、农田等天然田园风光为轮廓,综合开发,多种模式同时运营发展,给当地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

三、桑蚕文化的历史地位

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丝绸文化、瓷器文化的广泛发展,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了鼎盛阶段。

(本刊编辑部整理)

猜你喜欢
蚕桑蚕丝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嫘祖养蚕的故事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养蚕记
我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