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在儿童意外伤害中的应用

2021-07-26 10:43陈明芝吴艳丽刘婷婷张丽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家属常规患儿

陈明芝,吴艳丽,刘婷婷,张丽玉

(滨州医学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0 引言

从定义上看,意外伤害是指由于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等突发因素,对人体造成损伤,可将其视作广义上的创伤范畴。目前临床上多以国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包括跌伤、碰伤、交通伤、溺水、烧烫伤等14类。儿童由于尚未建立完整世界观,对于危险的预知度不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较高[1]。意外伤害发生后往往伴随疼痛等不适感,甚至可能导致致残、死亡,因此需第一时间送医。多数患儿在入院后由于疼痛和陌生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情绪焦虑,甚至在临床救助过程中哭闹加剧[2],依从性低,对其病情康复不利。因此要求医务人员的护理不仅限于对病症的护理,还需要兼顾心理层面。本文通过随机对比试验,对84例意外伤害儿童予以观察分析,探讨早期全面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滨州医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因意外伤害来院儿童84例,参照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划分为常规组和全面组,每组42例。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他病症患儿,排除严重危及生命安全者,排除存在交流障碍的患儿[3]。所有入选患儿家属均对研究内容完全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常规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13岁,平均(7.59±1.30)岁,伤害类型:四肢外伤18例,脑外伤7例,溺水6例,中毒3例,耳口鼻异物8例。全面组患儿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14岁,平均(7.82±1.69)岁,伤害类型:四肢外伤20例,脑外伤9例,溺水6例,中毒2例,耳口鼻异物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常规组予以一般性护理,包括常规建立静脉通路予以输液,根据患儿病情遵医嘱予以洗胃、协助拍片等处理,并协助医师口头安抚患儿及家属、常规生命体征检测等。全面组则采取早期全面护理,包括:①院前急救同常规组,通过实时沟通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情绪状态和变化,根据患儿年龄和认知水平,通过小玩具、双手抚触轻拍等形式,快速缓解恐慌情绪;②根据患儿情况评估护理诊断,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对3岁以下婴幼儿重点关注生命体征变化,3岁以上幼童则通过播放动画片等形式转移注意力、减轻痛感;③遵医嘱换药,维持病房内温湿度适宜,同时加强与家属沟通,提供健康教育,告知其日常的护理注意事项;④病情稳定后加强沟通,了解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并安慰,同时嘱家属注意患儿心理变化,为其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的住院天数及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儿心理状态予以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越严重[4]。同时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予以调查。量表包括体征监护、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用药处理四个维度,每一维度满分20分,共设5个问题,对应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一般(2分)、不满意(1分)四个选项。满意度总分为各维度分数相加,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19.0为统计学分析软件,年龄、心理状况评分、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性别比、伤害类型比例等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心理状态及恢复情况对比。分析表1可知,经过有效干预后,全面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为(36.49±6.21)分、(42.57±7.43)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全面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也较常规组显著缩短,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及住院天数对比(±s)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及住院天数对比(±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分) SDS评分(分) 住院天数(d)全面组 42 36.49±6.21 42.57±7.43 15.47±8.40常规组 42 59.76±9.10 68.32±8.94 31.39±10.22 t - 11.57 10.66 8.96 P -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调查结果表明,与常规组相比,全面组患儿家属在体征监护、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用药处理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详细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s)

表2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s)

组别 体征监护 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 用药处理 总满意得分全面组 16.97±2.50 16.39±3.07 18.21±1.13 16.49±3.21 72.74±5.43常规组 13.40±4.32 13.01±3.88 12.17±3.20 12.93±3.57 58.32±8.09 t 5.07 5.60 9.20 4.54 9.50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较高,意外伤害发生后往往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生理疼痛。这种生理疼痛会引发患儿心理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反过来加重主观痛感[5]。这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在为患儿提供对生理伤害的护理服务同时,还需重视其心理状态。早期全面护理模式中,通过入院时的急救处理和对患儿的针对性心理安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儿对陌生环境、生理痛感的负面情绪,在较短时间内拉近护患距离,降低患儿及家属的防备感,缓解紧张的同时提高依从性[6];通过与家属的沟通交流,能使其对患儿病情有更全面认知,提升患儿家属的自我护理技能,辅助改善护理效果的同时,也能使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多方面关怀;而根据患儿年龄及认知特征采取针对性护理的原则,能进一步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差异性,避免统一性护理理念之下,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细节护理不足,导致病情延误,在更好促进患儿病情康复的同时,传递医院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而通过了解意外伤害原因,则能确保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做到心里有数,并通过出院指导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因素加以预防,降低因同一个原因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比试验,发现接受早期全面护理后患儿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下的患儿,各项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赵红芳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还有学者在随机对比研究中发现,接受早期全面护理的意外伤害患儿,不仅康复效果更满意,且在治疗过程中有更高的依从性评分、一年内的意外伤害率明显下降[8]。受客观原因限制,本研究并未对这两项指标进行随访评估,后续研究工作需进一步完善。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是一项社会性护理,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生存质量,还应该以预防作为儿童意外伤害的关键措施。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途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理解错误、意外伤害知识掌握较少等问题。此外,医院和社区应联动协同,建立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社会急救和预防体系,进一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家庭成员的急救业务视频,并确保工程器械的完备充足、定期维护,更为全面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改善儿童生存质量。

综合上述,对儿童意外伤害者,应以家庭为中心的模式对儿童意外伤害加以预防,对于以发生的意外伤害患儿,护理人员需采取兼顾心理和生理的早期全面护理模式,能显著促进康复、改善患儿心理状态,也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构。

猜你喜欢
家属常规患儿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常规之外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