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灵灵,叶志兰,黄伟波
(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00)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精神疾病,有高发作率、高致残率的特征,患者表现为抑郁、狂躁反复发作或混合发作。尽管采取精神药物治疗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辅助类心理、运动干预在实际治疗中的疗效地位不断提升。社会认知交互训练(SCIT)主要是提高其社会认知、改善其社会功能的作用;结合适量的运动锻炼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消极心理状态有积极作用[1-2]。本文选取收治的7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联合运动疗法的干预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21年4月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7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的相关标准;患者经治疗处于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自知力基本恢复;Young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12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7分;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有药物、酒精或毒品滥用史;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随机抽签的方法,将之平分为每组37例的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中,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19~50岁,平均(36.4±9.2)岁;病程1~10年,平均(4.6±1.2)年。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14例,初中以上1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0~50岁,平均(36.7±9.0)岁;病程1~10年,平均(4.5±1.4)年。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13例,初中以上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精神科护理,至少维持原治疗方案半年以上,每3天进行一次常规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联合运动疗法。
(1)社会认知交互训练(SCIT):主要依据中科院陈楚侨团队的SCIT中文培训版手册,结合临床实际,在12周内进行学习(每周1次,每次大约90 min,5~6名患者为1组)。具体内容包括:识别情绪(第1~8课时):介绍SCIT课程和社会认知概念,讲授情绪与情境、情绪定义和训练等,提高情绪识别能力。情境归因(第9~15课时):将所学内容简化,解决草率定论和归因偏差等问题,让患者合理理解坏事,学会接受模糊,学会搜集证据以做出更好的猜测。结束和检验阶段(第16~24课时):加强课后家庭作业练习,小组成员可分享负性事件带给自己的感受,培训者对相关疑问进行解答,帮助患者消除疑虑、改善情绪;同时患者巩固技能并运用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认真分析,结合患者情况,提出下一步行为策略和行动方案,治疗前后进行系统临床观察和量表评分。
(2)运动疗法:分为团队和个人运动项目,团队项目5~6名患者为1组,每2~3 d,组织1次慢跑、广播操、原地踏步、散步等,每次15~30 min。结合患者的运动喜好,为其制订合理的个人运动锻炼计划,促进患者有效参与并完成,运动期间,保证患者的心率小于140次/min,30 min/次,1次/d。
1.3 观察指标。①以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为准,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标准,分值越高反映患者积极应对情况越好,或者消极应对情况越严重;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安全性,包括干预后,两组患者在头晕、嗜睡、食欲减退、便秘上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更高,消极应对评分越低(均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s)
组别 例数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7 1.50±0.36 1.86±0.41 1.69±0.23 1.12±0.30对照组 37 1.46±0.42 1.54±0.49 1.65±0.41 1.53±0.25 t - 0.440 3.047 0.518 6.386 P - 0.661 0.003 0.606 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安全性。在不良反应上,观察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安全性[n(%)]
目前从欧美国家经验来看,美国率先在药物治疗同时开展社会认知交互训练,随着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进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大幅上升,复发率大幅降低,体现社会认知交互训练是除了药物治疗后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且国内外也文献指出运动疗法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有一定帮助。因此,在双相障碍治疗认识上,可考虑由控制精神症状,转变为最大程度恢复和保持社会功能,让其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回归社会[3]。
本研究结果中,干预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更高,消极应对评分越低;在不良反应上,观察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提升患者积极应对,降低其消极应对,通过提升认知功能来减少不良反应的损害,主要原因在于:①社会认知交互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正确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生活;因此通过增加练习社会技能机会,较好地调整患者的思维方式,让患者更好管理自己情绪,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通过改善认知功能,也是对应对方式的积极干预,从而减少痛苦体验[4];②通过运动疗法可促进患者的腺体激素分泌,增强患者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同时运动后产生的舒适感与内啡肽关系密切,可起到镇痛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提高心理适应功能。通过持之以恒的运动干预后,有利于增加患者对负面情绪的控制,使之对药物的需要量减少,从而降低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头晕、嗜睡以及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安全性。近期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联合运动疗法在国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主要是其操作简单,便于临床培训开展,也易被患者接受,对于改善患者的情绪控制和社会认知功能效果较为显著[5-6]。
综上所述,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给予其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联合运动疗法干预后,更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促进患者管理情绪,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显著降低整体功能损害,尽快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