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陈宇清,翁少敏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药学模式的转变及全民药学保健意识的提高,药师直接面对患者,由传统的一般配方发药向运用药学专业知识进行技术服务型转变[1],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指导及接受患者的用药咨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60例眼科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药师干预的应用价值,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1.1 一般资料。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所收治的眼科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电脑流水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30例。参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8~69岁,平均(38.51±2.11)岁。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9~70岁,平均(39.26±1.9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参照组不实施药师干预。实验组实施药师干预:①设立药师职位,药师参与查房、会诊、病人的救治和病案的探讨,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监控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情况,对于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应认真进行审核,包括用药适宜性、配伍合理性等,用以降低用药不合理事件发生率;②设立药学咨询台,提高患者对用药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发药时向患者解释清楚,让患者清楚医师用药方案、服药方法。药师和医师是对病魔作战中同一战壕的战友,要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并嘱咐患者应按时、按量用药,为其讲解药物与饮食的关系,通过合理安排饮食,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对于特殊药品重点交代。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对药物知识了解度、依从性、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s)表示,使用χ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对药物知识了解度与依从性对比。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对药物知识了解度更高,依从性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药物知识了解度与依从性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对药物知识了解度与依从性对比(±s)
药物 例数 药物知识了解度 依从性参照组 30 61.21±3.26 71.14±3.21实验组 30 88.14±4.03 91.21±4.21 t-4.628 5.068 P-<0.05 <0.05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实验组并未发生剂量错误、服用不当以及用药禁忌不良事件,而参照组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16.7(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情况对比。实验组对医疗工作大多十分满意,仅出现1例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93.7%,而参照组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度仅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情况对比[n(%)]
由于药物治疗的广泛性,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增加,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不仅降低了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为医患纠纷的发生埋下伏笔[2]。因此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力求消耗最少的卫生资源,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已成为当今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对用药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师利用基础药学的知识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不仅使药物发挥出最大的药效,同时也尽量降低了药物副作用的产生,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3]。
3.1 实例分析
3.1.1 眼科药品用法及用量问题:眼用制剂在临床眼科用药中占了很大比例,如常见的滴眼液、眼膏剂等,而这些眼用制剂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准确量化,往往药物剂量是根据药滴的大小而定,所以存在一定的疗效差异,且眼泪中的总蛋白量、联合用药等因素也会使其疗效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健康仍结膜囊最多可容纳50μl药液[4],并不会因加大剂量而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而部分患者在看不懂医嘱说明的情况,认为剂量越大则药效越强,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如在急性结膜炎患者中,过多的药液会增加结膜囊温度,不利于渗出物的排出,从而为致病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同时也加重了病情。另外,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型眼科药品的投放,而医师在缺乏对其认知的情况下开具处方,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增加。如近年来所投放的前列腺素类抗青光眼药物,虽然药效更加持久,不良反应更少,但其在降眼压机制上有别于传统青光眼药物,且每日仅需1次用药即可。因此,药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简明易懂的文字或配图,指导患者正确应用眼科药物,以减少药耗,增加疗效。
3.1.2 儿童用药问题: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使其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以及排泄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在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儿童中,医师所开具的0.3%氧氟沙星滴眼液,在临床研究资料中并无相关记载,但由于该类药物属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存在一定的毒性。并在相关制药公司标示中,明确表示了本品不适用婴幼儿、安全性不明确以及不推荐等,所以易引起家属的疑问。在家属咨询过程中,认真倾听家属的诉讼,不管对错,尽量不要打断其诉讼。之后根据家属问题,由浅入深、循序递进的为药物做出解释,必要时可辅以图像、肢体等方式,用以提高家属理解能力。
3.1.3 药物相互作用问题:通常情况下,医师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往往会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但不用药物药理作用机制不一,部分药物在联合应用后会快速的达到治疗效果,同时也能标本兼顾,继而增加药效。但也存在降低药物疗效的问题。因此,在应用2种以上药物时,最好间隔5~10 min。若是滴眼液与眼膏剂联用,则先使用滴眼液,后用眼膏剂。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具有复发性与多样性,而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而言,很难解释清楚。但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提高合理用药及治疗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药师应尽量的为患者做出解释。
3.1.4 不良反应问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的增强,从而使其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目前药品说明书很不规范,甚至部分商家对不良反应、禁忌证有意回避,而进口药品说明书过于繁多[5],使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较大疑虑。同时大部分说明书并未详细的说明药物中所含防腐剂成分及毒性作用,从而需要药师的正确指导。如通过咨询,药师会详细地为患者讲述疾病,并告知患者结膜与角膜为眼睛第一道防线,也是滴眼液必经路径,若滥用滴眼液则会导致眼表发生毒性反应,从而纠正患者治疗观念,加重合理用药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对药物知识了解度更高,依从性更高(P<0.05)。实验组并未发生剂量错误、服用不当以及用药禁忌不良事件,而参照组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16.7(P<0.05)。 实验组对医疗工作大多十分满意,仅出现1例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93.7%,而参照组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度仅70%。两组在满意度上数据差异有意义(P<0.05)。说明了药师干预的临床效果更好,能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眼科患者用药咨询中,药师干预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药物治疗疗效,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同时也能减少不良用药事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