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采用双梭形切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2021-07-26 10:42孙俊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瘘管切口研究组

孙俊恩

(阜宁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江苏 盐城 224400)

0 引言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破溃流脓等,主要应用手术切开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时,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控制炎症,局部痊愈症状消失后再行手术治疗[1]。但局部感染形成脓肿或溃疡后,经切开排脓,换药处理后,仍流脓不止,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大多数患者在感染痊愈后,因无痛苦或缺乏卫生常识,往往忽视复诊而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多次反复感染,形成脓瘘、溃疡和较大范围的炎症性瘢痕,影响面部美观[2],本文主要研究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采用双梭形切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遴选阜宁县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2例先天性耳前瘘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筛选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各2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16~45岁,平均(31.56±11.23)岁,病程4~15 d,平均(8.56±5.23)d。研究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18~45岁,平均(33.56±10.28)岁,病程4~16 d,平均(9.23±5.48)d。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先天性耳前瘘感染标准;②患者无合并其他感染;③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脏器损伤;④患者均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哺乳及妊娠期妇女;②患者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手术。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措施如下:除了给予抗生素治疗外,若已经形成脓肿,则需要行脓肿切开引流,常规消毒脓肿周围皮肤后,在脓肿部位下方纵行切开,做一小切口。然后用小血管钳伸入切口稍作扩张,使脓液引流干净,再用双氧水冲洗脓肿切开处及瘘管,清除脓腔内炎性组织,最后用抗生素液(如庆大霉素)灌注冲洗,在切口处留置橡皮引流条3~5 d[3]。研究组患者实施双梭形切口术治疗,具体措施如下:小儿全身麻醉,成人局部浸润麻醉,行常规术野消毒后,经瘘口注入亚甲蓝显以显示瘘管范围;注入亚甲蓝后稍按压几分钟使瘘管远端也能染色;沿感染灶及瘘口分别做梭形切口,在相邻两切口做水平连接的辅助切口;然后切开皮肤,将皮瓣分离、翻转,充分暴露瘘管及感染灶,彻底切除瘘管及感染灶,深度达颞肌筋膜前,如瘘管深度达耳道软骨处,应连瘘管附着的软骨一起切除;最后用0.5%甲硝唑100 mL、庆大霉素8万U清洗术腔,彻底止血。用3~0丝线水平、间断缝合感染灶;缝合时应注意皮肤连同颞肌筋膜一同缝合,以消除术后死腔;用75%酒精棉片及消毒敷料敷盖切口处,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症状消失,有效: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感染、皮肤缺损、麻木;③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及复发情况;④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4~60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SPSS 24.0,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以百分比(%)表示检验用χ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同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n(%)]

2.3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不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早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

2.4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不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外耳疾病,女性多见,主要是由于胚胎期外耳发育不良导致;主要表现为耳朵上有一小孔,偶有脓液流出伴有臭味[4];如发生感染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感染控制后可进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无症状,无临床症状患者无需治疗;临床治疗主要采用传统治疗及双梭形手术治疗[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早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如下:传统治疗方式是在瘘口周围行切口,在探针指引下沿瘘管进行组织摘除,这种手术方式由于手术术野较小,远端染色剂无法注入远端,无法清晰显示切除部位,导致清除不彻底,从而增加感染及复发概率[6-7],而且这种手术方式切口相对过长,容易导致皮肤损伤;双梭形切口治疗效果更显著,双梭形切口治疗能彻底清除炎性肉芽组织;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及复发率,还可以清除炎症性瘢痕使手术部位的美观,减少皮肤损伤。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时,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控制炎症,局部痊愈症状消失后再行手术治疗。但局部感染形成脓肿或溃疡后,经切开引流,换药处理后,仍流脓不止,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大多数患者在感染痊愈后,因无痛苦或缺乏卫生常识,往往忽视复诊而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多次反复感染,形成脓瘘、溃疡和较大范围的炎症性瘢痕,影响面部美观。双梭形切口治疗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手术一次性清除瘘、炎性组织及原有炎性瘢痕,从而使患者痊愈,降低感染及复发概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研究组患者应用双梭形切口治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瘘管切口研究组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耳仓”是福还是祸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