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内蒙古通辽市医院 骨三科,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创伤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指由于开放性骨折、火器伤、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对骨折断端或显露处的直接污染、感染而造成的骨髓炎[1]。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若治疗不及时,骨折附近皮肤、肌肉可发生坏死,也可诱发骨不连、骨缺损等,甚至可诱发全身感染,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2]。以往临床上治疗该病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为主,但在彻底清除病灶后易出现周围软组织和骨外露等情况,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3]。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12月内蒙古通辽市医院收治的30例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8~74岁,平均(51.46±7.45)岁。研究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7~74岁,平均(51.11±7.36)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②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③同意参与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出现全身严重感染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1.2 方法。所有患者行负压引流治疗,并将创面分泌物提取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局部抗生素灌注治疗,彻底清除病灶后将髓腔钻通,采用碘伏、双氧水和抗生素溶液行浸泡冲洗,针对骨折未愈合者,使用自体骨移植术治疗,完成负压引流后常规缝合,于入水管滴入抗生素溶液,术后增加抗生素使用剂量,一般为术中剂量的3倍,并进行为期3周的灌注。研究组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于骨水泥溶液中加入抗生素2 g、甲基丙烯酸甲酯40 g,充分混合,将钢丝制成10 mm的抗生素链珠,彻底清除病灶后将髓腔钻通,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方法完成冲洗,后使用抗生素链珠进行有效填充,完成负压引流后常规缝合,肉芽组织生长后结束引流,将链珠取出,同时行植骨处理。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创面愈合时间和生活质量,并对数据作以分析。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创面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创面基本愈合,肢体功能有所恢复为有效;未满足以上标准为无效,计算总有效率。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评价,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膝关节功能越好。踝关节功能采用踝关节评分(Kofoed评分)评价,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三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踝关节功能越好。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估,主要评估生活质量维度,满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73.33%,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对比。治疗前两组Lysholm评分、Kofoe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对比(±s)
组别 例数 Lysholm评分 Kofoed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5 60.14±6.83 80.29±3.55 67.13±8.84 71.19±4.15研究组 15 61.22±6.56 88.33±3.34 67.24±8.24 87.26±4.24 t - 0.442 6.388 0.035 10.490 P - 0.662 0.001 0.972 0.001
2.3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生活质量对比。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生活质量对比(±s)
表3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生活质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创面愈合时间(d) SF-36评分(分)对照组 15 38.45±4.56 76.08±5.44研究组 15 22.12±3.23 84.32±4.86 t - 11.318 4.375 P - 0.001 0.001
创伤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创伤引起的骨组织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见于青壮年长骨骨干,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各类事故发生率不断增加,创伤性骨折病患增多,加上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导致该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若不采取及早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诱发皮肤缺损、骨不连或骨缺损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及时积极的治疗十分重要[5]。
以往治疗该病以清除病灶、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为主,但无法根治,残存部分病灶可导致组织坏死。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原菌增殖,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需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是指将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暂时填入清创后骨的死腔,提供局部高浓度抗生素,待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取出链珠并植骨的一种治疗方式[6]。该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支架和填充作用,可为远期植骨创造有利条件,具有极其稳定的抗菌作用,同时该治疗方式可在局部达到高浓度,对全身或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且该治疗方式可通过浓度梯度向周围扩散抗生素,于局部达到预防和治疗感染的目的。同时抗生素骨水泥作为间隔物,可有效控制局部感染,位置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促使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6.67%,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是切实有效的,疗效优于抗生素灌注治疗。治疗前两组Lysholm评分、Kofoe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在改善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创面愈合更快。且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主要与该治疗方式可加快患者病情康复以及功能改善有关。
综上所述,针对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患者,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使用价值高。